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国家意識の養成-『公學校地理書第二種』を中心に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7-06-10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7-06-10
所有作者 陳淑瑩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2017年「<日本文学・言語・文化>国際研究フォーラム――知と体験」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TWN-中華民國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高雄市
發表年份 2017
所屬計劃案 MOST 106-2410-H-160-012 –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臺灣在2011年實施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提及「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第2及第4點分別如下,
第2.瞭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
第4.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從上面的綱要我們可以得知在社會學習領域當中非常重視國家認同及多元關係。反觀大正11年公學校規則第28條中寫到教授地理的主要目的為「取得有關地球表面及人類生活狀態之知識,使知國體大要,並兼具愛國心的養成」。由此可得知當時的日本政府對「愛國心」的培養極其重視,而當局如何藉由地理教育來達成他們對臺灣原住民的「愛國心的養成」呢?值得探究。
公學校(教導對象包含臺灣及原住民學童)的地理教育開始於大正7(1918)年,但第一本地理教科書卻延宕到大正10年才刊行。而專為臺灣原住民學童編纂的地理教科書又等到昭和8年才出版。這段期間國際局勢不斷改變,而臺灣總督府對對臺灣原住民的「理蕃政策」也有所改變從積極討伐到消極的治理與教育日本統治臺灣開始臺灣總督府隨著臺灣的情勢,對臺灣原住民的「理蕃政策」也有所改變。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從大正8(1919)年到昭和17(1942)年間所進行的授產政策當中大力推行了臺灣原住民的集團移民行動,日治初期當局只是想著如何消除這群人的威脅以獲其殖民地經濟利益,在以利益為優先的殖民統治理念下的原住民地理教育原則為「知國體大要、養成愛國心」,而有了國家認同之後臺灣原住民本身的種族認同又何去何從?

[參考文獻] :
中国語
林宜珍(2007)《國中地理教科書中的「台灣」─民國六十九年與九十五年版本之比較》,臺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代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詠慈(2011)《國中地理教科書插圖之分析-多媒體認知學習論之觀點》,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愛環(2005)《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地理教材之分析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形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期,PP.91-125。


日本語
三上昭荘(1993)『戦前における地理学・地理教育に関する研究-西亀正夫の業績を通して-』広島経済大学地域経済研究所
西岡尚也(2005)「新旧教科書「小学校社会科6年下」にみるアフリカ記述の課題」、新地理、53、PP.1-17
中沢浩一(1998)「地理における国際理解教育の現状と問題点-概括と考察」川村学園女子大学研究紀要、9(2)、PP.171-194
土屋洋(2010)「「東亞」視野下的中日近代歷史學與地理學:以 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日知識互動所產生的歷史及地理教科書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木全清博(2006a)「第Ⅰ部明治期から昭和戦前期の変遷-地理教科書」、『近代日本の教科書のあゆみ-明治期から現代まで-』、滋賀大学附属図書館編
木全清博(2006b)「第Ⅱ部昭和・平成期の教科教育と教科書-社会科教育」、『近代日本の教科書のあゆみ-明治期から現代まで-』、滋賀大学附属図書館編
臺灣總督府(1922)『公學校地理書編纂趣意書竝插繪の解說』、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1931)『公學校地理書巻一巻二改訂趣意書』、臺灣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