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一帶一路下臺灣地區文昌民間信仰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9-03-09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9-03-09
所有作者 鄧文龍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論壇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CHN-大陸地區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四川
發表年份 2019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台湾是一个民间信仰蓬勃发展的地方,宗教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汉人大量进入之后也带来了中国各地的信仰,其中之一是我们这次讨论的「文昌信仰」,其崇拜祭祀,最初源自战国时代星辰的信仰。台湾纳入清朝科举制度的体系后,由于文昌帝君主持文运、功名与利禄,成为文人学士虔诚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到了清朝嘉庆6年(1801)文昌庙入官祀祭典,咸丰6年(1856)晋升中祀典礼,成为清代官祀建筑中重要的部分。台湾地区也深受其影响,文昌庙与地方书院经常融合为一,或依成立先后而彼此附属,出现不少的文昌寺庙。在信仰活动与人群上,参与文昌祭典的地方绅商,似乎多数具有功名或者曾入汉学的背景,说明清代崇祀文昌帝君的人士,阶层类别与汉学属性确实相当明显,地方菁英定期地举行文昌祀礼活动,实则也强化地方菁英的身份的认同;到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后,台湾改隶日本之后,不仅只是政权上的交替,亦是台湾传统社会走入日本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历程,清朝过去提供官设文昌祠祭祀费用的财产几乎全数划入学租财团之中甚至被日本征用,具有官方性质的文昌祠因而难以生存,但民间文昌信仰仍仰赖地方社会支持的延续。至于地方社会崇祀文昌帝君的信仰活动,又受到各地行政长官执政的不同,以及地方菁英态度的差异,构成各地多元化发展的样貌。到了台湾重归中国后,历经劫难的台湾文昌信仰有经过,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包括考试制度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兴衰与政治转变的策略,皆影响着文昌庙的存在价值(或为兴建、圮毁、消失等)。台湾文昌帝君信仰,成为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祇。有「北孔子、南文昌」之美称,最初是蜀王张育、梓潼神亚子与文昌星君等三个神灵合并而成的神明。受士人学子敬奉。同时文昌帝君与魁星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关圣帝君,合称为「五文昌」。更扩大了其影响力,每年文昌帝君的年度祭典亦是同一地域社会的菁英与平民阶层共同祭祀、飨宴、会谈交流的时机,能够促进阶层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同时也具有凝聚地方菁英意见的特色,共同参与文昌祭典可以说是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群体象征。同时由单纯的文昌信仰成为五文昌,加上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让文昌信仰更为平民百姓所接受,俨然有具有心理辅导的功能。如同:
一、考运顺畅,金榜题名
二、子孙贤孝,聪慧上进
三、家庭美满,事业发达
四、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五、心想事成,福寿绵绵
本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清朝时期台湾文昌信仰源起,主要从清政府与民间重视,台湾各地建立主祀文昌与陪祀文昌的寺庙,第二章日剧时期台湾文昌信仰的衰歇时期,说明进入日本占领时期部分文昌寺被充公并入学校,部分被占用失去功能,但文昌信仰能保有其香火。第三章、台湾文昌信仰的扬起:再就有文昌信仰的基础下,透过现在考试制度与清朝就已经存在的古庙节庆与祭拜,又加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推波助澜,达到阶层的变迁与流动,扩大大家的希望,所以文昌信仰又兴盛起来,第四章为结论文昌信仰文化在现代社会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传承传统中国文化,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表征。

[參考文獻] :
王家佑、李远国,〈三教合一的典型神真──文昌帝君〉,《道教文化》6:5(1998年9月),页24-30。
王启宗,〈清代台湾的教育与科举〉,《讲义汇编:台湾史迹源流研习会讲义汇编 》81:冬81(1992年2月),页507-528。
江日新,〈文昌崇祀与台湾的书院和道德劝化研究之一〉,《仪式、庙会与社会──道教、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筹备处,1996年,页49-66。
吴仁懋,〈文昌帝君〉,《笨港杂志》37(1998年12月),页33-37。
吴荣灿,〈第三级古迹──文昌庙〉,《大墩文化》17(2001年4月),页19-22。
杜聿新,〈新科举的台湾教育〉,《中华杂志》11:10(1973年10月),页45-46。
杜聪明,〈科举与台湾文化〉,《文史荟刊 》1(1959年6月),页27-29。
卓克华,〈南投「蓝田书院」之史迹研究(上)、(下)〉,《国立中央图书馆分馆馆刊》1:1、2(1994年9月、12月),页65-73、94-106。
姜义镇,〈文昌帝君信仰〉,《新竹文献》18(2005年4月),页71-82。
徐丽霞,〈桃园市文昌庙及文昌帝君(上)、(下)〉,《中国语文》86:5、6(2000年5月、6月),页104-112、102-110。
张泽洪,〈论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页1-9。
庄吉发,〈从现藏档案数据看清代台湾的文教措施〉,《台湾文献》51:4(2000 年12 月),页16-21。
庄兴惠,〈从三山国王义民爷到文昌帝君──看清治时代芎林客家族群信仰特质与历史文化的变迁〉,《新竹文献》23(2005年11月),页31-52。
许惠玟,〈清代台湾诗中儒学传承与文昌信仰的关系〉,《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46(2005年7月),页95-120。
郭祝崧,〈文昌帝君的故事〉,《历史月刊》80(2000年7月),页81-85。
陈子越,〈从科举制度说起--谈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大学杂志 》60(1972年12月),页32-42。
陈昭瑛,〈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统意识〉,《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6(1997年8月),页173-197;该文另收于王兴平、黄枝生、耿熏编,《中华文昌文化─国际文昌学术研讨论文集》,页87-115。
萧福登,〈文昌帝君信仰与敬惜字纸〉,《国立台中技术学院人文社会学报》4(2005年12月),页5-16。
关华山,〈台湾中部地区孔庙、书院、文昌祠古迹的使用变迁〉,收于汉学研究中心编,《寺庙与民间文化讨论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委员会,1995年,页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