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憲法人之尊嚴的概念分析與前理解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5-10-17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5-10-17
所有作者 郭慧根、汪莉先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104學年度屏科大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TWN-中華民國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屏東
發表年份 2015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聯合國各人權公約都提到人之尊嚴(dignity of human person),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6項第10款稱為「人格尊嚴」,多次大法官會議解釋也以此作為基本人權的原則。亦即人必須是一個自由意志的主體,不可以是客體而任人處置;就此,近代哲學家康德更強調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者,不受自然法則約束。從觀念溯源,人格(person)概念於古希臘羅馬以及早期基督宗教已經涉及。在前者,希臘的重要哲學家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提到人格,不過其地位大致類似面具。羅馬法當中,人格是法律上的主體,傾向法律程序的技術性概念。至於基督宗教則吸納了古希臘的想法特點,並進一步轉成基督宗教的樣式;人(個體)不是也不應是面具,否則人難以是個自由的人格。並且人格彼此以自由意志促成人格與人格之間的共融,沒有共融關係則人格難以存立。對照下來,現代人習慣自我為中心,又苦於疏離、憂鬱、孤單。而基督宗教的位格觀念就有參考;讓人走出自我,擔起積極的責任倫理;列維納斯的他者觀念也有類似的啟發。

[參考文獻] :
中文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5a)。總統府公報第6859期。 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5b)。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
王澤鑑(2015)。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人格權的性質級構造: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保護。取自http://www.aisixiang.com/data/53617-5.html
司法院大法官(2015)。大法官解釋。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司法院(2015)。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十二),取自http://jirs.judicial.gov.tw/judlib/
吉爾松(Tienne Henry Gilson)(2001)。中世紀哲學精神(沈清松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江玉林(2004)。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 - 大法官解釋中有關尊嚴論述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
康德(Immanual Kant)(1983)。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牟宗三譯)。台北:學生書局。
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法務部(2015)。新聞發佈:人權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10位國際人權專家來臺發表我國初次人權報告結論性意見。取自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8371&ctNode=27518
張鍠焜(2007)。E. 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第53輯第3期。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
翟本瑞(1993)。心靈與表達法(上),台北:唐山出版社。
約翰.齊兹拉斯(John D. Zizioulas)(2015)。位格性與存有(台灣基督東正教會譯)。取自http://theological.asia/category
帕皮爾(Hans-Jürgen Papier)(2011)。2011萬國法學講座(2011/4/8):人性尊嚴的保護-對於法律實務之影響-(蔡宗珍譯)。取自http://blog.xuite.net/kelen.david/935057/43948682-%E4%BA%BA%E6%80%A7%E5%B0%8A%E5%9A%B4%E7%9A%84%E4%BF%9D%E8%AD%B7%EF%BC%8D%E5%B0%8D%E6%96%BC%E6%B3%95%E5%BE%8B%E5%AF%A6%E5%8B%99%E4%B9%8B%E5%BD%B1%E9%9F%BF%EF%BC%8DHans-J%C3%BCrgen+Papier%E6%BC%94%E8%AC%9B

英文
Emmanuel Levinas(1969).Totality and Infinity ,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Levinas, E. (1988).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A. Lingis, Trans.).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7)
Fr. Johah George Mourtos(2006). Prayer of Jesus. Exploring A Praying Heart: Prayers In Different Religions, Essays from the Seminar on Religious Dialogue. China Lutheran Seminary Publishing House.
Hans Urs von Balthasa(1986). On the concept of person, Communio: International Catholic Review 13 no. 1 (Spring)。
Joseph Seifert(2013). Joseph Seifert , The Right to Life and The Fourfold Root of Human Dign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wste.edu.pl/
United Nations(2013).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n/documents/charter/preamble.shtml
United Nations(2013).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n/documents/udhr/
United Nations(2013).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2.ohchr.org/english/law/ccpr.htm
United Nations(2013).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 retrieved from http://www.ohchr.org/EN/ProfessionalInterest/Pages/CESCR.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