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傳統藝術的政治屬性與意識型態之爭-以台灣布袋戲為例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7-03-11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7-03-11
所有作者 施忠賢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2017文化研究年會:鬥.陣.行Struggle.Alliance.Action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TWN-中華民國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台北市
發表年份 2017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任何的藝術,受到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所稱歷時性(diachronic)的影響,會產生無數的分支與變形(branch and transformation),也即製造出不同的共時性(synchronic)內容或結構。這些分支或變形,相對於原本的藝術原型(prototype)而言,可視為藝術與外在因素不斷鬥爭和對話所產生的變異結果。
  以台灣具代表性的布袋戲藝術為例,由於兩岸政治的對立以及空間的阻隔,布袋戲被迫變異成不同的型態,不僅大陸布袋戲和台灣布袋戲有所不同,即以台灣而言,也有掌中戲、金光戲、電視布袋戲等不同的變形同時存在於布袋戲的光譜,這可謂是一種「歷時與共時的對話」。
  在這過程中,許多不同的因素在歷時的流衍裏,對布袋戲藝術產生了大大小小的作用。本文擬以「政治屬性」和「意識型態」兩大因素,審視台灣布袋戲在變異過程中所導致的特殊內涵。此兩項導致變異的要素,其共同特徵便是呈現一種「二元對立」的鬥爭態勢。從金光布袋戲中「東南派」和「西北派」所顯露的政治屬性;或電視布袋戲中六禍王朝的「禁武令」中集團與集團間因意識型態而產生的對抗,都讓台灣布袋戲進入一種以集團式、組織型,且具備思想武裝的形式,從事一種全面性的二元對立。這也讓台灣布袋戲脫離了單純的打鬥、武俠,以及個人英雄式的鬥爭情節。
  台灣布袋戲鬥爭形態的轉變,標記其在歷時性過程中的共時性變異,這不僅在敘事內涵上產生了影響,更進一步使其在文化內涵具備反映歷史與在地特色的藝術層次,這對於其之所以能代表「台灣意象」,乃是相當關鍵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