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金獅子」與「十鏡」比喻之研究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7-04-27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7-04-29
所有作者 林建勳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2017第六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TWN-中華民國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台北
發表年份 2017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宋高僧傳》謂華嚴三祖法藏曾以殿前金獅子為喻,為武則天解釋華嚴深義,同時又設十面鏡於八方、上下,使面面相對,中安佛像與火炬,以釋剎海涉入無盡之義。湯一介先生以為這是「蓋每一鏡中不僅有其他鏡之影,且有其他鏡中之影之影。…………故呈現現象與現象的互相交融而重重無盡所成的普遍聯繫,從哲學的意義上說,此或為『現象與現象的相對性與互融性的統一』。」事實上,任何一個比喻都是一種由已知域跨越到未知域的過程,這個跨越我們稱之為映射(mapping),而映射通常不會是單一的,我們常見到比喻的映射是一整組的思維活動。由這個觀點,十鏡喻和金獅子喻也不會是單一的映射,除了湯先生所謂的「現象與現象的相對性與互融性的統一」外,佛像及火炬也應各有比喻,如果我們將佛像看作佛性的喻依,那麼十鏡的鏡影中,無盡的佛像正好比喻了眾生皆有佛性。如果火炬是緣起的喻依,那麼光照十鏡的重重掩應,正好說明了緣起相由的法界。法藏大師的這個比喻有著豐富的內蘊。本論文企圖以語言學上的隱喻理論(metaphor theory),探討這個隱喻的已知域、未知域,以及映射的過程,祈可以完全彰顯這個比喻對華嚴教學的意義。同時將隱喻的探討運用於空、如來藏的不同理論上,希望能為佛教義理的探究和比較上,開出一條不一樣的思路。

關鍵詞:法藏、十鏡、隱喻、已知域、未知域、映射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1.《宋高僧傳》,(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本。1997年10月第4刷,北京新華書店。
2. 《Metaphors We Live By》:by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3. 《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曹逢甫、蔡立中著,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4. 《認知語言學》:王寅著,2002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大正藏第十二冊。
6. 《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十,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7. 《法華文句記》卷三,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8. 《華嚴金師子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9.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1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11. 《探玄記》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12.印順著,《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四版。
13.印順著,《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二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