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 非言語表達與跨文化交際 |
研討會開始日期 | 2018-10-25 |
研討會結束日期 | 2018-10-27 |
所有作者 | 林景蘇、林建勳 |
作者順序 | 第二作者 |
通訊作者 | 否 |
研討會名稱 | 第十屆亞太地區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 |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 是 |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 NATTWN-中華民國 |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 屏東 |
發表年份 | 2018 |
所屬計劃案 | 無 |
可公開文檔 | |
可公開文檔 | |
可公開文檔 |
[摘要] :
本論文之主旨在探討非言語表達之特質與功能,及其在跨文化溝通上所能扮演的角色。本文所謂非言語表達主要是指體態語及反饋語。人類的交際與表達最主要有三個管道,口語、書面語以及體態語,據美國的心理學家Alber Mebrabian的研究,訊息交流的全部=語言(7%)+聲音(38%)+表情(55%)(The total impact of message=7% verbal + 38% vocal +55% facial.),純語言的訊息量相對其實是比較少的,而聲音與表情卻佔了百分之93,因此忽略了體態語這個部分將會是很大的不足。相對於語言語而言,體態語是直觀的,因此其概念的穩定度通常不強,但基於共同的生物基礎,可以超越文化別而有其共性的部分卻比言語表達來得強,所以在跨文化溝通中可以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另外一方面,本文所探討的反饋語部分主要是指漢語單音節、無特定詞意之反饋語。因為單音節反饋語無特定詞義,所以我們將之列入非言語表達。由反饋語到言語表達其實是個灰階狀態,單音節反饋語是較接近非言語表達端,故本文對漢語中的單音節反饋語做了分類探討。也因為單音節反饋語的特性較近非言語表達,其包含的訊息量也遠大於言語表達,故在跨文化交際時,具有既幽微又重要的角色,聽話者通常直接以自身文化養成的前理解去理解這反饋語,一旦具有文化落差時,這個誤解通常不易馬上被發現,但卻會在交際的過程中埋下不可逆料的因素,有時甚至會造成相互憎恨的結果。本文希望透過對非言語表達的探討,能對跨文化溝通中可能產生誤解的疏通稍盡棉薄之力。
[參考文獻] :
1. 許濤 等,2000, 〈略論體態語與體態交際〉,《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頁84-87。
2. 魏萬德 等,2007,〈中西文化交際中的體態語〉,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volume 5 No.10 ,p.17-23。
3. 潘克,2011 ,〈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方體態語禁忌〉,《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頁32-35。
4.胡健 等,2007,〈反饋語的特徵與功能〉,《安徽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頁58-62。
5.余玉萍, 2007, 〈漢語稱贊回應語的語用順應性研究〉, 《安徽工業大學報》,第24卷第2期,頁106-108。
6. 卡雷特(Collett Peter) 著,李廣茂等譯, 2010,《肢體語言手冊》,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7.亞蘭·皮茲(Pease Allan)著,陳靜遠譯, 1991,〈肢體語言與人際溝通〉台北市:亞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