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首頁-> 發表專書(含篇章)及其他著作
研究資料明細
[摘要] :
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原住民的教育從明治初期的「蕃人教育應以德育為首智育為次」之教化政策到大正時期的「對蕃人施與德育教授國語,並傳授生活必須之知識及技能,使其化育於國風之中」之教育規則中,可以清楚瞭解日本當局對臺灣原住民之德育教育的重視。本書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原住民的人格養成策略進行調查分析。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日治時期原住民兒童所使用的道德教科書。分析結果顯示二宮尊德在教科書中所代表的階層為農民,是台灣總督府替原住民兒童所尋求的理想人物形象,而這也說明了原住民在日治時期掌權者所尋求的希望他們成為單純的勤奮工作者。
第二章探討日本殖民地時期在「蕃人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二種教育機構中所使用的日語教科書,分析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及其涵義。日本殖民初期對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是以改善風俗習慣為第一要件。由文章内容可判斷統治者想培養對君主絕對服從的國民而非善戰的武士。
第三章為調查解析當時的殖民統治者在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社會背景下,試圖帶給台灣原住民什麼樣的家庭形象。分析結果顯示,從家庭、家族相關的插畫中可看出原住民兒童所用之修身教科書缺乏引起讀者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編排,並且在親子關係的配置上也稍顯單調。再者,從文章内容部分來看,父親的色彩比母親的還要來得淡薄。日本當局試圖建立出一個沒有「一家之長」的家庭形象。
第四章為調查解析1930 年代當時的殖民統治者在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社會背景下,試圖帶給台灣原住民之阿美族女性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及價值觀。本章探討當時的教育理念之外並配合教科書調查來檢視當時社會的現況。
第五章主要分析日治後期當局對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教育。本章透過『公學校國史第二種』教科書,欲查明當時當局對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教育的實際狀態以及歷史科在凝聚國民意識的形成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章主要分析日治後期台灣原住民的社會教育。本章透過「高砂族社會教育綱要」,查明當時社會教育的實際狀態。當原住民兒童從學校教育(四年的教育所)畢業並返回沒接受日本教育的「老蕃」家族所居住的環境時,浸透著許多原來風俗習慣的影響讓這些兒童有往回走的實情。當時的政府當局也認知到社會教育為連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的重要。
統治者日本透過教科書作爲培育臺灣原住民的人格教養的方向,不管是從道德教科書或者是歷史教科書中都能清楚看到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原住民的支配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