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摘要] :
學習者的個人經驗、興趣和目標是引發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延續105學年度第1學期「國際扶輪3510地區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交換生華語教學產學合作研究案」的執行和研究成果,進一步調查國際扶輪3510地區青少年交換生的學習動機。本文採「三角驗證法」,資料蒐集的方式有問卷、訪談、觀察及文件。根據台灣文化主題問卷調查結果,最能引發學習者注意力的文化因素前五項依序是:農曆新年、台灣水果、豐年祭、檸檬愛玉、中正紀念堂、西門町、珍珠奶茶。此外,依據國際扶輪3510地區青少年2017-18年度RYE委員會行事曆,RYE交換生在台灣的一年中有豐富的戶外活動經驗,包括:運動比賽、語文競賽、文化參訪、華人節慶體驗等。華語教師若能將上述文化因素融入以溝通為導向的第二語言課堂活動中,擬定實用的詞彙、句型和情境對話,作為雲端學園或臉書社團的多媒體輔助教材,相信將能有效提高學習動機,並提升學習成效。期待本研究能為外籍青少年學習者動機策略培訓提供一個初步的實施方案,以期能更好地結合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務。
[參考文獻] :
李秀芬(2013)。AP中文5C教學理論、策略與實務。臺北:新學林。
林素卿(21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麗文文化。
信世昌(2013)。序言。AP中文5C教學理論、策略與實務。臺北:新學林。頁iii-v。
范亞傑(2015)。試論學習動機對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重要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策略系列研究之一。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1,255 – 257。
陳琦(2006)。國際交換學生在台灣學習華語文之探討─以扶輪社青少年交換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蕾、呂中舌(2014)。「二語理想自我」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從重要性和可能性兩個特性進行分析。外語研究,6,53 – 58。
郭素紅、楊亞軍(2012)。留學生漢語學習情境需求視角下的動機削弱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6 – 59。
楊小彬(2017)。外國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研究——以巴西漢語學習者為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56 – 160。
Denzin, N. K. (1970).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Chicago: Aldine.
Johnson, K. E. (2009).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