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期刊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刑人於市:明代棄市刑探析
發表日期 2018-06-30
論文收錄分類 TSSCI
所有作者 謝忠志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刊物名稱 明代研究
發表卷數 30
是否具有審稿制度
發表期數 30
期刊或學報出版地國別/地區 NATTWN-中華民國
發表年份 2018
發表月份 6
發表形式 紙本及電子期刊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摘要] :
古代於市集執行死刑,將屍體棄置示眾,稱為「棄市」。明代死刑執行方式,以斬刑、絞刑和凌遲為主,棄市雖未具文於律法之中,卻沿襲此一古老刑罰,它成為明朝皇帝打擊臣民的重要手段。各級官員中,如兵部尚書于謙、內閣首輔夏言與遼東經略熊廷弼等人均遭棄市而亡。這種當眾污辱遺體的行刑方法,在明代十分盛行,是僅次於凌遲的刑度,目的在讓萬民引以為鑑,不可重蹈覆轍。本文藉以耙梳史料、彙整史例,除探討帝王使用棄市刑罰的原因、官民觸犯的死罪條例以及其存在的時代意義外,同時也針對棄市行刑的
時地、用刑不當的彌補方法與臣僚是否支持使用棄市等加以剖析。未在《明律》規定的棄市刑法,適用於各種犯罪類型,反映出絕對的君臣關係,是明代皇權政治的高度體現。

[英文摘要] :
In the old days, executions were conducted at markets, with the corpses abandoned and shown publicly. This method of execution was known as qishi 棄市. In the Ming dynasty, executions were carried out mostly by beheading,hanging and slow slicing. Although qishi was not included in any written legal
codes, it continued to be used as a matter of custom. For the Ming emperors,qishi w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oppress their subjects. Minister of War Yu Qian, Senior Grand Secretary Xia Yan, and Military Delegate to Liaodong Xiong
Tingbi were all executed by qishi. This humiliating execution was an extremely prevalent punishment in the Ming Dynasty. Second only to slow slicing in terms of severity, the purpose of conducting qishi was to set an example for the people,
to teach them a lesson and warn them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This article collects and organizes historical cases of qishi. It examines the reasons why
emperors carried out qishi,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riminal laws violated by the condemned.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text in which qishi was conducted, the compensation when the punishment was wrongly applied or misused, and officials’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of the practice. Although not recorded in the Great Ming Code, qishi nevertheless was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criminal cases. As a punishment, qishi reflected an absolutist emperor ministerrelationship, and demonstrates the nature of imperial politics in the Ming dynasty.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 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邱德修分段標點,《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據阮元刻本標點影印。
[明]李景隆纂修,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1966,據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影印。
[明]張居正纂修,黃彰健校勘,《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1984,據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影印。
〔明〕方孝孺,《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明〕方鵬,《崑山人物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冊93,濟南:齊
魯書社,2001,據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王文祿,《庭聞述略》,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119,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5。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12,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6,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
四十二年(1614)刻本影印。
〔明〕王世貞、王政敏訂,王汝南補,《新刻明朝通紀會纂》,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1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初刻本影印。
〔明〕王世貞,魏連科點校,《弇山堂別集》,收入《中國歷史文集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268,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唐晟唐昶刻本影印。
〔明〕史玄,《舊京遺事》,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33,北京:北京
出版社,2000,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退山氏鈔本影印。
〔明〕朱元璋撰,胡士萼點校,《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1。
〔明〕朱元璋,《御製大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862,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
〔明〕朱元璋,《御製大誥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862,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
〔明〕朱元璋敕撰,楊一凡點校,《皇明祖訓》,收入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
法律典籍續編》,冊3,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明〕朱長祚撰,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
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本點校。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冊4,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5。
〔明〕何三畏,《雲間志略》,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145,臺北:
明文書局,1991,據明天啓刻本影印。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
中華書局,1997,據明萬曆刻足本校釋。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27,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7,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何廣,《律解辯疑》,收入楊一凡、田濤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冊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明〕余繼登,顧思校點,《典故紀聞》,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佚名,《大明九卿事例案例》,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鈔本微片。
〔明〕呂坤,《實證錄》,收入《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8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七年(1742)徐大坤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據明萬曆十五年(1587)司禮監刊本影印。
〔明〕李長春纂修,黃彰健校勘,《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
〔明〕李清,顧思點校,《三垣筆記》,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據吳興劉氏嘉業堂本點校。
〔明〕李詡,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據清光緒
二十二年(1896)常州先哲遺書本爲底本影印。
〔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
京:中華書局,1997。
〔明〕周復俊,《涇林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98,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藏明萬曆二十
年(1592)周玄暐刻本影印。
〔明〕祁伯裕等,《南京都察院志》,臺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據明天
啟三年(1623)序刊本景印。
〔明〕范守己,《皇明肅皇外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52,臺
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清宣統津寄廬鈔本影印。
〔明〕茅元儀,《武備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966,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據明天啓刻本影印。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入《明清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孫繼皐,《宗伯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借月山房彙鈔本排印。
〔明〕徐學聚編纂,《國朝典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明〕涂山編輯,三來父校訂,《明政統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明萬
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影印。
〔明〕祝允明,《野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據歷代小史本排印。
〔明〕馬文升,《西征石城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影印。
〔明〕高汝栻輯,《皇明法傳錄嘉隆紀》,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冊1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影印。
〔明〕張岱,《石匱書後集》,臺北:兩儀出版社,1969。
〔明〕張岱,《石匱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318,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7,據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明〕張岱,《夜航船》,北京:中華書局,2012。
〔明〕張時徹、何愈等纂修,[嘉靖]《定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號502,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刻刊本影印。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元明史料叢編》,輯2,冊20,臺北:文海
出版社,1984,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影印。
〔明〕曹棟撰,黃彰健編,《洪武永樂榜文》,收入楊一凡、田濤編,《中國珍稀
法律典籍續編》,冊3,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明〕許相卿,《革朝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47,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陳九德,《皇明名臣經濟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9,北
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青海省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
八年(1549)刻本影印。
〔明〕陳子壯,《昭代經濟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26,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5,據清嶺南遺書本影印。
〔明〕陳建撰,〔明〕高汝栻訂、吳楨增刪,《皇明通紀法傳全錄》,收入《續修
四庫全書》,史部,冊35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影印。
〔明〕陳繼儒,《見聞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5,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
〔明〕陶望齡,《歇菴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陸容撰,佚之點校,《菽園雜記》,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陸應陽,《樵史》,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71,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0,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書三味樓刻本影印。
〔明〕曾大奇,《治平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91,臺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本影印。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黃克纘,《數馬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80,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0,據福建師範大學藏清刻本影印。
〔明〕楊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1586)師貞堂刻本影印。
〔明〕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7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舊鈔本影印。
〔明〕楊鶴、楊嗣昌,《薛文清公年譜》,收入于浩編,《宋明理學家年譜》,冊1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據明萬曆間沁水張銓刻本影印。
〔明〕葉權,凌毅點校,《賢博編》,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賈三近輯,《皇明兩朝疏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65,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1586)蔣
科等刻本影印。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冊4,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據過庭訓
纂集明天啟二年(1622)刊本影印。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522,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影印。
〔明〕劉若愚,《酌中志》,《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冊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
〔明〕劉效祖,《四鎮三關誌》,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10,2000,據《中國文獻珍本叢書》明萬曆四年(1576)刻本影印。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7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范永鑾本影印。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明〕鄧士龍,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室藏明刊鄧士龍本校點。
〔明〕鄭元勳,阿英校點,《媚幽閣文娛》,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6,據貝葉山房張氏藏明原刊本排印。
〔明〕鄭曉,李致忠點校,《今言》,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應檟修,〔明〕劉堯誨重修,《蒼梧總督軍門志》,收入《明代史籍彙刊》,冊2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暦九年(1581)廣東布政司刊本影印。
〔明〕謝肇淛,《五雜組》,收入《明代筆記小說大觀》,冊3,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5。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據清康熙
四十年(1701)據文粹堂刊本點校。
〔清〕王士禛,《分甘餘話》,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
中華書局,1997,據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序刊本點校。
〔清〕王先謙,《東華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370,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7,據光緒十年(1884)長沙王氏刻本影印。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都城琉璃廠半松居士活字印本影印。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鄒漪,《啓禎野乘》,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127,臺北:
明文書局,1991,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排印本影印。
〔清〕褚人穫,李夢生校點,《堅瓠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8。
二、 近人論著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光潤等譯,《殺千刀:中西視野下的凌遲處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上田信,〈被展示的屍體〉,收入孫江主编,《事件記憶敘述》,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4,頁114-133。
尤韶華,《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
牛繼清,〈關於秦漢「棄市」的幾個問題──兼與張建國先生商榷〉,《甘肅理論
學刊》,1997:3(1997),頁67-69。
王新舉,《明代贖刑制度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王興亞,〈《明史》誤載陳新甲下獄棄市日期〉,《史學月刊》,1990:5(1990),頁120。
巨煥武,〈「真犯死罪」與「雜犯死罪」──明代律例中的死罪〉(上)《政大法
學評論》,49(1993),頁1-33。
巨煥武,〈「真犯死罪」與「雜犯死罪」──明代律例中的死罪〉(下),《政大
法學評論》,51(1994),頁1-44。
任曉蘭,〈論明代的僧人群體及其法律規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008),頁75-78。
刑人於市:明代棄市刑探析 ‧191‧
何孝榮,〈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成大歷史學報》,30(2006),頁139-177。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阮明道,〈關於夏言從政與棄市的考察〉,《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5(2006),頁50-54。
周國瑞,〈趙康王死因考辨〉,《殷都學刊》,2003:1(2003),頁41-43。
柏清韻(Bettine Birge)著、蔡京玉譯,〈遼金元法律及其對中國法律的影響〉,收入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頁141-191。
胡興東,《中國古代死刑制度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唐景,〈論明代死刑制度〉,《求索》,2010:1(2010),頁217-219。
高明士,〈法文化的定型:禮主刑輔原理的確立〉,收入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
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51-101。
張建國,〈秦漢棄市非斬刑辯〉,《北京大學學報》,1996:5(1996),頁116-118;
張晉藩、懷效鋒,《中國法制通史‧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曉虹著,《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收入葛劍雄主編,《地圖上的中
國歷史叢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連宏,〈兩漢魏晉棄市刑考辨〉,《蘭州學刊》,2012:9(2012),頁70-75。
陳進傳,〈方孝孺的法律思想〉,《明史研究專刊》,宜蘭:明史研究小組,3(1980),頁151-169。
陳俊強,〈無冤的追求──從《天聖令•獄官令》試論唐代死刑的執行〉,《法制
史研究》,16(2009),頁125-151。
滋賀秀三,〈中國上古刑罰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
譯.法律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30。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劉民紅,〈高啟死因新探〉,《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2006),頁56-61。
劉君若,〈高啟死因考辯〉,《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2003),頁59-64。
閻崇年,〈論于謙〉,《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1(2000),頁50-60。
顧錦春,〈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016),頁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