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移動技術下的生命想像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8-05-25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8-05-26
所有作者 黃士元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共群.現場 第四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TWN-中華民國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台北
發表年份 2018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附件 agenda.pdfagenda.pdf
covercomp.pdfcovercomp.pdf


[摘要] :
德語作家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在其一八一零年出版的短文〈關於傀儡戲〉(Über das Marionettentheater)裡,以虛構對話的方式,對比古典芭蕾舞與傀儡戲。傳統上,芭蕾舞藉由肢體訓練與身體移動技巧的精緻,進而展現身體型態的美感與動作的輕盈曼妙,因此也最能表現肢體的「優雅」(grace)。而「優雅」一詞除了原本在宗教上神的恩典之意含外,自十八世紀中葉起也逐漸從肢體語言的角度理解為個人身體在活動或動作當中的美。在此身體的外在型態與動作同時是表達內在的情感,心靈與精神。在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美學論述裡,人因理性與自我意識而脫離原始狀態,進入自由並掌握個人主體的意向,在此情形下也能將外在肢體的優雅與內在心靈之美結合。由此「優雅」便從身體感官進入到形而上精神的層面。
相對於上述理想性的美學觀點,克萊斯特在〈關於傀儡戲〉以對話辯證的方式指出,「優雅」並不表現在芭蕾舞者的肢體動作上,而是在傀儡戲木偶的擺動上,是從其活動或移動中的物理性與機械性展現出來。這當中雖然有木偶操作者,但他必須融入木偶的動作中心點(Schwerpunkt der Bewegung),隨之舞動,因此人在此不是那麼具有中心主導的地位,其主體性也在木偶的搖擺活動下逐漸淡出。這一方面隱含著木偶的純粹自發活動,也就是其物理性的移動與機械性動作的不斷延續;另一方面也點出另一種不受主體意識掌握與修飾的生命之可能性。在此克萊斯特將原本是形而上的心靈視為是「活動之力」(vis motrix),這不單單是內在心理上想像力的活動,也包含物質上機械性的移動模式與技術。藉此克萊斯特打破傳統身體與精神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其筆下的傀儡戲木偶可視為是另一種生命的典範,並啟發另類生命存在的想像,特別是在科技與技術的介入下,生命不只侷限在肉體與生物性上,而是有其他可能物質性的存在。就如同克萊斯特筆下傀儡戲木偶可表現出比人更自然,更輕盈曼妙的「優雅」。然而在此我們也必須反問,科技與技術是否真正能讓生命有無限的可能,還是最終只剩死寂的物質與衰敗的肢體? 同樣的,克萊斯特在他的短文最後也問到,我們是否得再次「品嘗智慧之果」,也就是藉由科技與技術的不斷精進,才有可能「回到原初純真的狀態」?而這是否也意味著一種以物質與技術為主的烏托邦?另外當今的數位影音媒介與虛擬科技,能否視為是一種可能的途徑,帶領我們進入此烏托邦的境界?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文將從後人類與新物質主義的角度,重新閱讀〈關於傀儡戲〉這篇已成經典的短文,並探究在超越人的主體意識之主導下,如何從物質與技術中看到生命的不同展現之可能。


關鍵詞: 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優雅,傀儡戲,移動技術,生命,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