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27 22:46:03

W5筆記+作業

*工業革命的定義:
1.狹義:生產方式及生產工具的改變
2.廣義:社會經濟組織的改變
3.綜合:生產過程上由機械代替人工的改革

*工業革命的特點
1.工業革命導致資源使用的變化:
新的基本原料(鋼鐵)、能源(煤.蒸汽機.電力)、機器(紡織機)、工廠制度(分工精細.專門化)、交通工具及通訊設備
2. 工業革命導致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農業工業化、資本主義制度盛行、新的世界經濟觀、人口遽增、社會階層的形成、新思想興起
3.工業革命導致人類心理的變化:提高了能夠利用資源和征服自然的野心

*工業革命的基礎
1.第一時期的間與基礎內容:12~13世紀,建立有利於商業和貿易發展的環境
2.第二時期的間與基礎內容:15~18世紀發生農業革命,促進農業發展並有多餘人力投入工業發展,新航路的發現,與地理大發現,以及海外殖民地
3.第三時期的間與基礎內容:16世紀以後,列國制度的形成促使歐洲各國互相競爭、新教徒勤儉且具有企業家精神、重商主義興起
4.第四時期的間與基礎內容:17~18世紀,科學與人文思想的突破,造成工業革命的基礎

*英國成為工業革命國家的原因
1.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活動
2.為海上霸主,航海事業發達運送便利
3.有眾多殖民地
4.資本雄厚
5.2次革命之後,議會政治確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6.農業革命
7.社會風氣及思想自由.學術發達
8.紡織業的興盛
專利法對工業革命的貢獻: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由於發明家的利益得到了法律上明確保障,因此常能獲致巨富、提高人民從事研究發明之興趣。

*工業革命發展:以英國為例
1.工業革命初期的兩大重要改變:機械與動力的改變
2.工業革命可以在英國推行的原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背景、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工業革命可以在英國推行的原因
1.政府支持與民眾接受新的生產方式
2.政治因素:立法、國會、社會文化背景、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工業革命的影響:
1.資本主義發達
2.新世界經濟體系出現
3.人口集中都市
4.貧富不均勞資糾紛
5.農業的工業化
6.國際差距
7.中產階級得勢
8.工人群眾出現
9.環境汙染問題
10.新帝國主義出現
11.各種經濟學說

*中產階級的定義: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現代社會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起很大的作用
資產階級的定義: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生產工具的階級,實際上是「資本家」的集合
無產階級的定義:不擁有生產資料,是單純靠出賣勞動獲取收入的勞動者
工業資本家的訴求:政治上:取得參政權、經濟上:支持自由放任原則

*勞工階級的不幸與會發展
1.勞工階層有那些不幸:工時過長.工廠環境不佳,福利不佳
2.工會發展的歷程:早期發展:要求改善勞工工作及居住環境、1851年後:縮短工時增加工資,勞工有選舉權
3.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定義:是一個幻想出來的國度,依竊都是虛構而完美的。藉此反諷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亂象,在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皆相信人都會為了建立一個理想社會而放棄己利的人,以和平方式建立這種理想社會。生產著擁有生產工具, 自給自足, 合理分配,而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合作式制度
4.馬克思社會科學主義的定義:不能只用提倡理想和合作的方式,必須推翻就有的社會體制,建立新社會。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革命
5.費邊社會主義的定義:溫和的社會主義,以研究社會實況和投票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主張革命
6.工團主義的定義:認為工會及其聯盟誓將來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工會必須脫離政黨而獨立,以革命性手段讓資本家的產業不發生效力,工會反對國家主義與軍國主義,並對抗資本家與資本主義,並相信工會是將來生產分配的機構與改組社會的基礎
7.無政府主義的定義:思想極端,不相信社會主義者所提出的各種方案,廢除私有財產及現有的政府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上層的統治,回到個人自立自主的狀態,或是由平民組成的工作團隊
8.孔德的影響:實證主義,用科學,客觀而精確的觀察,歸納,並產生通則,才能獲得正確的知識

作業: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的原因為何?
1.英國本身資源豐富
2.海外有廣大的殖民地,國內研究風氣興盛
3.最早獎勵發明研究
4.良港, 運輸便利
5.光榮革命建立了穩定的君主立憲體制
6.英國獨有的社會結構
7.司法制度鼓勵生產性的經濟活動
8.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9.新興的城市中產階級
10.眾多思想家出現:天賦人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