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08 22:02:35

歷史第11週筆記

1. 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

1.生產意願降低(彼此毫無競爭意識)。
2.貧富不均(權高位重者擁有最多財富)
3.毫無商業競爭,創新改進能力降低許多。
4.制度不完善,造成權力分配不均,由少數人獨擁大權。
5.社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文化毫無發展。
6.過於理想化而缺乏實際考量。
7.違反自然界社會達爾文主義中的競爭天性。
8.監控過嚴,每個人每天都必須過一樣的生活。

2. 為何自由市場會導致極權國家的瓦解:

1.有了競爭就有進步,促進發明與生產。
2.商品選擇多元化。
3.因有商業上的交流,促進整體社會的進步,人民開始有自由意識。
4.集權國家的經濟因為發展緩慢無法與之匹敵。
5.打破原本的封閉經濟,影響整體人民們的封閉意識。
6.開始要求政府放任市場自由經濟化,不要過度干預。
7.資本主義與中產階級的出現。
8.政府行政體制上必須有重大改變來因應自由市場的變化,造成市場的更自由化。

3. 那些人說了甚麼,做了甚麼:

美國副總統錢尼:「每年有數百萬的人因此而受益,這就是貿易發展和全球化的結果,受害的人少之又少。」

美國總統柯林頓:「你不能否認全球化讓我們彼此緊緊相連,全球化已勢在必行,我們只能在其中權衡利益的得失。」

沙克斯:「資本主義革命是其中的一環,到了20世紀末,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成了全球多數人唯一的一種經濟模式。」

丹尼爾葉金:「經濟應該是以市場價格還是國家的計畫為基礎,正是過去一百年來經濟論戰的核心,數十年來凱因斯的思想稱霸整個西方的經濟體制。」

約瑟夫史坦尼斯洛:「凱因斯認為市場經濟可能會走火入魔,大環境不利的時候市場經濟就無法運作,所以政府必須出面干預,海耶克卻主張市場自有因應之道。」

凱因斯: 《凡爾賽合約的經濟後果》:「如果我們堅持德國一貧如洗,那德國人民必須挨餓受凍,我敢保證最後一定是冤冤相報,勢必導致戰爭,文明和這個世代的成就將被破壞殆盡。」

海耶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影響相當深遠,人們必然會注意到政治組織的問題。」

米塞斯:「既然自由市場最理想,那為何退而求其次呢?」

勞勃史奇朵絲基:「凱因斯可堪稱總體經濟學的始祖,比如國內生產毛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只要跟一般經濟特性有關的都是他發明的。」

4.蘇聯帝國瓦解的原因:

1.全體百分之50的經濟全用於軍事而非民生。 2.經濟過於脆弱,每況愈下。
3.全體生活水準低落。
4.人民工作沒有任何誘因,生產力低下。
5.人民貪汙,收賄。
6.無人重視經濟問題。
7.解決不了民生問題,日常生活用品相當缺乏。
8.全靠油價苦撐經濟。

5. 俄羅斯改革失敗的原因:

1.計劃經濟比不過市場經濟。
2.造成油價下跌影響經濟。
3.排擠異議,無人對經濟問題有意見。
4.人民開始質疑共產制度。
5.整體制度的改變不大而且過慢。
6.民生問題仍未解決。
7.共產主義非適合長遠經營。
8.不像計劃經濟也不如市場經濟。

6. 那些人說了甚麼,做了甚麼:
美國前總統雷根:「我現在所描繪的是一項長遠計畫,自由和民主的腳步,將把馬列主義葬送在歷史的塵埃中,一如其他扼殺自由的暴政一樣。」
柴契爾夫人:「我們覺得應該要讓共產主義知道,他們永遠不可能獲勝,我們會攜手為意識形態作戰,以自由世界所具備的一切對抗暴虐且殘酷的共產主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