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9 23:09:00

第一組專題報告(下)

1.          德國特殊飲文化

 

    雖然自來水能夠生飲,但大部份的德國人,一般仍喜歡或  

「習慣」飲用礦泉水。所以當你問他們想喝什麼飲料時,省時

省力省麻煩,德國人多半會答「礦泉水就好了!」。而自己家

裏剛好沒半瓶礦泉水,只有能奉上一杯自來開水,也最好向客

人稍做說明,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喝這種自來水!但他

們不直接飲用的原因,並不在於水質,而是個人口感與習慣的

問題。許多德國人總覺得沒有氣泡的水,好像少了生命似的,

嚐起來就像少了什麼味道似的,於是在德國市面上也出現許多

自製氣泡的小機器呢!

 

 

壹、                食文化

 

1.          食的歷史脈絡

1.1 豬肉

 

  德國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佈息息相

關。廣義的德國飲食文化指的是德國國內和日耳曼族的飲食習慣在歐洲的歷史過程中有一種文化模式形成,那就是肉食被賦予高貴的價值,肉成了飲食的象徵。德國正好保留了以肉食為主的日耳曼遺風,其傳統飲食較為粗獷,多含肉類。

1.2 麵包

 

  18世紀時,人口不斷增加,加上美洲引發一連串的經濟政策效應(舶來銀器充斥歐洲),終於爆發通貨膨脹。民眾購買力降低,生活水準也隨之滑落。穀物因而普遍成為便宜菜餚的基礎材料。整體而言,作物栽種在當時成為一大趨勢。許多德國人便開始將穀物模成麵粉,並開始做起麵包。而在通貨膨脹的期間,麵包勉強能使人溫飽,也因此麵包便一直流傳至現今的德國。

 

1.3 馬鈴薯

 

    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

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

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

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1650馬鈴薯已經成為

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並於18世紀時流傳到了德

國,馬鈴薯以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

 

    且對德國這樣一個土地貧瘠、高緯度的國家,馬鈴薯的出現,使德

國的糧食上得到了安定。也因此德國的人口開始逐漸增加,國力也隨之

興盛了起來。而也因為馬鈴薯的傳入,解決了當時歐洲的飢荒問題,馬

鈴薯也因此深深根植於歐洲人的生活中。

 

2.          區域特色

2.1 北德主食

 

    北德的主食主要以馬鈴薯和海鮮類為主。因為只有北德濱臨北海,

因此較容易捕或海鮮。而北德也因地處高緯度的緣故,作物種植不易。

然而馬鈴薯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無論是在濕冷或是乾燥的環境之下都

能生長,且馬鈴薯方便長期保存,因此馬鈴薯也成為北德的主食。

 

2.2 南德主食

 

    南德因為內陸地區,無濱臨海岸線,因此主食是以德國人喜愛的肉

類以豬、牛、羊等肉類為主,較少食用海鮮。另外南德氣候宜人,種植

許多麥類作物,因此肉類以及麥類作物都是南德地區的人的主食。

 

3.          德國共同的食

3.1 豬肉

 

  多人都說德國人是「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且德國人確實愛吃肉,其中以豬肉為最。每人每年的豬肉消費量達66千克,居世界首位。德國的豬肉是他們引以為豪的物產之一,各式各樣的豬肉加工製品更是德國菜的一大特色;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例如香腸

 

3.2 麵包

 

  德國人是世界上吃麵包最多的民族之一,平均每人每年超過80公斤。絕大部分都保持原味,而且厚實具份量。麵包主要是在早餐食用的,這是德國的文化特色。光是德國麵包的種類就有三百以上之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結了

 

3.3 馬鈴薯

 

在德國的傳統市場中,到處都有馬鈴薯的蹤跡。馬鈴薯因為解決了當時歐洲饑荒的問題,而成為德國的的主食。且馬鈴薯營養豐富,又能拿來煎煮炒炸,甚至做成各式麵類與烤餅的多樣變化,使馬鈴薯成為德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4.          德國特殊食文化

  

      德國請客的文化跟台灣的請客文化是十分不相同的。德國人招待客

    人講究節約、簡單,飯菜僅夠主客吃飽,營養足夠就可以了。他們用餐

    是一人一份,食者大多會用麵包將盤內的肉末或湯汁蘸著吃盡,絕不浪

    費。德國的飲食特點是營養豐富,方便省時,文明科學,吃飽吃好。

 

 

貳、                飲食器文化

 

1.          飲食器的歷史脈絡

 

人類與動物的進食的最大差別在於器皿的使用,這也是我們和動物最明顯的區別。人類和動物進食的行為標準可以說是形形色色,這些行為標準經過長久的發展,在生理結構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之下,就形成了顯著的差異。因此人類為了輔助進食,便發明了筷子、刀叉、鍋碗瓢盆等工具。

 

2.          區域特色

2.1 科隆地區

 

在科隆地區吃飯時,通常同桌的人會共用一個大碗,沒有所謂的個人餐盤這回事。另外湯匙、餐刀、或叉子都需自行擺放。在擺好餐具的桌上,兩端各放一塊刨平木板用來切肉。屋內鴉雀無聲,主人會從一個大碗取食,其他人便跟著主人做。當主人湯匙一放下,其他人便不得繼續取食。

 

3.          德國共同的飲食器

 

    德國飲食文化通常都配有一副刀叉以及湯匙。因為他們的一餐中有

沙拉主食等,而主食通常為肉排或馬鈴薯,都需要使用刀叉來幫

助切割食物,因此德國飲食文化多使用刀叉。

 

 

 

 

參、                德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          對歐盟的影響

 

在德國戰爭期間,糧食旋告短缺。於是德國境內所以碾穀場壽命加速碾磨製造麵包用的穀物。當時的麵包師傅在小麥麵包中參雜了一定比力的黑麥;黑麥麵包則參雜馬鈴薯粉。這種當時的戰時麵包,即使現在沒有戰爭,還是可以在歐洲的許多地方看見。

 

而馬鈴薯也在戰時食物短缺的窘境下崛起,幫助解決了歐洲當時的飢荒問題。直至現今,馬鈴薯依然是歐洲人最愛的食物之一。

 

2.          對世界的影響

 

    德國的啤酒之有名,居世界銷售量的第二名。從一開始在德國釀

造,如今,啤酒釀造工業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工業項目。從私人酒坊到

跨國企業,無數大小規模的釀酒機構遍布全球。此外啤酒也成為了一種

傳統文化,如世界德國有名的啤酒節,以及世界各地的啤酒酒吧等。

 

3.          對台灣的影響

 

    在德國蛋糕店裡,只要標明是「黑森林蛋糕」,對巧克力的用量比  

例,特別是櫻桃與櫻桃酒的選材與用量,都有明文規定。德國人十分務

實,一絲不苟毫不馬虎的精神,使台灣越來越多的餐飲業者開始注重產

品的品質。除此之外,一些有名的德國菜,如德國豬腳、咖哩香腸等,

也融入了台灣的飲食文化之中。雖說是德國豬腳,卻融入了一些台灣的

食材,變成台灣特有的一道新菜色,使台灣飲食文化更加的多元。

 

  在消費習慣方面,與其他歐美國家類似,德國人也偏好喝茶,茶葉

占市場60%,經濟方便的茶包則為40%。因為對有機產品需求增加,茶

葉市場也不例外,中國大陸雖然為德國茶葉最大供應國,品質管理上卻

還存在許多問題;相較之下,台灣茶葉品質佳,較能符合德國有機市場

要求,有機茶葉在德國肯定能夠有良好銷路。因此德國飲茶的文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