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4-10 20:56:32

第六週筆記

第二節
課程重點: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課本)
重點一:WIKI:民族主義、民族國家(補充)

重點二: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意義
Q1:民族主義的定義?
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人類愛鄉土與愛族群的心理,是人類最自然、最廣泛的思想。

Q2:民族主義的意義?
a)理論的由來與提出
b)重要性:就歷史發展而言,民族主義乃是現代時期的產物,有人並視它為現代化的表徵。
c)內涵:民族主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它們相信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才可能是平等的大同世界。
d)正負面影響:正面---凝聚全民的認同感,形成民族自治,含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若遇外海,一定會奮起抵抗,維護民族自尊心。
負面---若為野心家操弄,可能會藉民意擴張權利,導致極權政治,甚至未爭取民族尊嚴,生存空間而向外侵略,如希特勒,有的甚至產生民族優越感,形成殖民主義。

Q3: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a)上古的「種族中心立場」:民族主義不是在人們具有民族情感時,就能產生。例如古代希伯來人與希臘人,都有明顯的民族情感,但都沒能形成民族主義。
b)從羅馬帝國到中古基督教會的「大同統一觀」:羅馬帝國強調一統天下的霸權,而中古時期掌握統治大權的基督教會,則提倡超越民族與國家即所謂「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一統信仰,這兩種帶度都是大同一統觀,對於民族主義的發展沒有幫助。
c)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城邦(前500年)→民族國家(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一家。

Q4:民族主義的目標?
爭取民族統一與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以對抗國際主義或其他民族的控制。

Q5: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階段?





重點三:帝國主義
Q1:舊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十五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侵略,至十八世紀,除將整個西半球占為己有以外,還向亞洲各地侵略。

Q2:新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劃分成工業發達的強國與工業落後的弱國。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注意工業製成品的外銷與工業原料的爭取;工業落後的國家則成為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

Q3:舊帝國主義的目的?
主要是經濟掠奪(即所謂重商主義),以輸入母國海外所得的貴重金屬為富國的方法,領土野心則不多見。

Q4:新帝國主義的目的?
包刮經濟利益,武功追求與外交政治的競爭。具有明顯的領土野心與政治目的,爭奪瓜分亞洲與非洲的市場和勢力範圍。

Q5: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反省?
影響---造成文化與民族衝突極大,常使得被侵略的國家深刻反省其本身的傳統價值,而產生當地主張西化或保守立場的新舊之爭。新帝國主義通常對於被控制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文化動盪。
反省---帝國主義的「文明教化」億一開始被強調,「白種人的負擔」一說便是這種概念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者亦大力抨擊帝國主義,指為西方本主義的惡行表現;一次世界大戰後汎帝國主義呼籲全世界,殖民地區爭取自治或獨立的運動越為興盛。而現今所謂新型的帝國主義,指的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經濟上的剝削。

Q6:帝國主義的自圓其說?
a)白種人的負擔:
強調西方人對落後地區的教化和開發貢獻
b)社會達爾文主義:
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道理,說明社會上的成敗得失。適者指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貧窮則說明一個人或群體的不適。這個主意深受社會學者的批判,因為它忽略了許多有權有勢者其實不是生存競爭的勝利者,而只是家世好,受前人庇蔭,這些人其實無過人之處。

重點四:民族國家
Q1:民族國家出現的背景?
法國大革命時期,因對內爭取自由平等,對外保衛祖國而致民族主義興起。這場革命動搖了傳統社會與王室統治,使得人民效忠的對象由王室轉為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觀念;拿破崙的征戰,也激起其他地區的民族情緒,加上浪漫主義運動掀起各民族追慕其原有的制度、習俗、語文等傳統文化,對近代民族主義有推波助瀾之功。

Q2: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a)三大動力: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浪漫主義
b)作用: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三方面,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和行動。這三種力量對現有的民族國家有強化民族性的作用。
c)特色:這階段的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
d)歐洲代表國家:德國、義大利
e)歐洲以外的國家:1.美國:南北戰爭→民族建國運動→向外擴張
2.日本:1854年開港後,受到列祥的刺激,國內要求團結呼聲大起。在經歷 明治維新後,終使日本脫胎換骨。


Q3:德國第一次統一的歷程?
1864年丹麥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


Q4:南北戰爭對美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南北戰爭及其後的改革與建設可視為其民族建國運動,因為它對美國「國民」的定義與全力作了一番重大的調整。但也可視為一個失敗的民族主義革命,因為它是聯邦權與州權衝突的結果。國會決議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條款,禁絕美國境內奴隸制度。第十四條,規定凡出生或歸化於聯邦,並授其管轄者均為聯邦及其居住之州的公民。代表美國黑人公民權的確立,另一方面也表示美國人不僅為各州公民且也為聯邦公民。美國各州不得退出聯邦體制。


Q5:日本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自十七世紀以來a)實施鎖國政策,直到江戶幕府b)與美國培里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和函館才結束。c)開港後,列強嚴重衝擊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幕府沒有能力解決亂象,民生漸形凋敝,各地志士要求團結一致,尊王攘夷的呼聲日益強烈,d)最後德川慶喜在1867年取消幕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e)並以「求知識於世界」和「破除舊日陋習」為目標,廢籓置縣,廢除階級制度,大力發展工商業,從而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稱為明治維新。1889年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確立天皇的絕對權威,f)同時積極對外擴張,併吞琉球在發動日清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


作業五:請問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德國統一的貢獻為何?請以問答題方式條列式回答並將答案上傳至W-PORTFOLIO 後再將網址POST 到網路學園課程討論區。

a)主張實力而非自由主義,要用鐵和血來拯救日耳曼。在普奧戰爭時,他遂在國際上首先展開孤立奧國的步驟。
b)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大勝法國,被法國阻撓而無法併入北日耳曼聯邦的其他南部四邦也順利併入了,日耳曼正式全境統一。
c)俾斯麥學會多種語言,如英文和法文,也曾學習希臘、古羅馬、德意志、和英國的歷史,為他自己未來當外交官打下的鞏固的基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