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4-07-15 23:42:02

年輕人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來源: http://itriexpress.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7016.html?m=0
日本在1990年代後,隨著勞動市場的環境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下,「年輕人出社會前所應具備的能力」與「職場所要求的能力」間產生了嚴重的學用落差,致使部分的年輕人無法順利地從學校畢業後到進入職場。問題在於,過去對於能力的評價,認為「學歷」的指標等同於相對應的「學力」。然而,近年來「學歷」也不再等同相對應的「學力」,進而對今後職場工作執行能力與社會市民的生活能力也產生影響。然而,從日本能力觀概念的變遷端之,為因應社會不透明化及環境的變遷,對於年輕人所需的能力從「職業能力的廣域的專門性、知識的熟練度」、「教育的職業意義」、「職務的執行能力與知識的擴張性」、「社會人基礎能力」、「教育力」、「學士力」、「社會力」到「後現代社會型能力」等,充分地顯示出適用於跨國界、跨區域之廣泛「能力」之重要性。 有鑑於此,日本政府乃由經濟產業省於2006年提出了「社會人基礎能力之3項能力及12要素」的概念,以作為社會、企業、學校共同依循參考之明確指標。在日本所推行的「社會人基礎能力」,是一種「泛用的」能力,也是在社會生活所需之「基礎能力」。就其因,不外乎是隨著工作的多樣化及細分化,各種不同的領域所需的知識、技能也愈趨專業化及複雜化,無法用統一的標準或指標去評價不同領域之專業知能。因此,「社會人基礎能力」則是較可能具有共同的評價基準之能力指標。而此能力的養成並非透過特定的計畫培養學生能力,而是藉由大學的專業教育(專攻)的課程培育學生的「能力」,並透過(1)課題解決型學習(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2)產學共同研究、(3)實踐型企業實習、(4)專題討論(Seminar)・演習、(5)職涯教育、(6)辯論、(7)一般的授課等方式培育學生的「社會人基礎能力」。 在台灣,筆者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焦點座談會,從焦點座談會的討論得知,隨著大學教育的形式化主義、學用落差的嚴重現象以及認同遲緩年輕人的增加之社會背景下,年輕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從工作中尋求工作的成就感的傾向,但卻缺乏職業倫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邏輯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年輕人不足之處。而企業所需人才亦即是上述年輕人所欠缺之能力,以及正確地表達自我、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工作態度及適應能力等。在進入企業工作前,需具備的能力雖然眾多,但最重要的部分是有正確的工作價值觀、破除企業品牌效應之迷思以及獨立自主之能力。在社會環境變化以及企業的需求下,高等教育機構應強化學生的工作意識,並積極地推動企業實習措施等,特別是推動大學低年級企業實習,讓學生能夠提早接觸職場、提高工作意識。 此外,如何透過大學教育培養學生「社會人基礎能力」,實為當前最大的課題。日本學者矢野真和指出,大學時期有效的學習或讀書經驗,工作後仍然持續的話,對現在工作的所得的提升有正向的影響,而大學時期若無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或無有效的學習經驗時,工作後也無法持續下去,對現在工作所得的提升也不會有正面的影響。同時並強調能力的開發不應只止於「限定的職業能力開發」,而是應強化「持續性學習效果」,不斷重複學習將「學習習慣化」,成為自己的生活一部份,此稱之為「學習經驗假設說」。現在的「年輕人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或許「學習經驗假設說」可說是一個最強而有力的註解吧!

評論(1)

  • Cris ( 訪客 ) (2014-09-19 16:17:03) :
    我建議學習的習慣最好更早養成, 我現在正在訓練我國小的姪女這麼做:)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