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Cindy in Wonderland

2012-12-13 21:34:55

AIESEC 暑假6-8週海外成長計畫

我和AIESEC的因緣際會源自於專二剛開學不久,在社團爭相宣傳的那一週,因不曉得五專部社團的攤位大多設在文園而不小心走錯來到了求真樓的大學部社團攤位,無意間經過「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時被當時的副會長Celia攔住,接著誠懇地向我推銷他們的「海外成長計畫」。就此我和AIESEC的緣分便展開了。
得知面試通過後,我積極地上AIESEC的「求職網」找服務工作並且瘋狂地寄履歷表至土耳其、印度、德國、馬來西亞、烏克蘭、泰國、波蘭等國家的分會。原先已確定前往烏克蘭教青少年英文,卻因簽證問題就此打住,而完全不在計畫中的「匈牙利」,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上帝悄悄的安排下,我陰錯陽差地和當地的分會配對成功了!
歷經在香港和德國法蘭克福兩次轉機的波折,我和一位法文科的學姐終於在6月28日早上抵達匈牙利唯一的機場。一下飛機,腦海裡還在複習著等等要回答海關人員的問題,沒想到和學姐從旋轉盤領完行李後,眼前看不到任何一個海關人員攔截,唯一看到的是一道通往出口的門,於是我和學姐就這樣輕輕鬆鬆地拖著行李箱入境匈牙利了!緊接著迎面而來的是拿著我們名牌來接待我們的兩個AIESECer──Aja和Peter,一看到我們,他們馬上熱情地遞上見面禮歡迎我們,並帶領我們坐公車離開機場到商場換錢、買手機的SIM卡,並在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程後終於抵達目的地──The Equal Chances Foundation。
我原先的專案內容是要志工們教導基金會裡身心障礙者簡單的英文日常用語、陪伴他們並教他們一些手工藝,因此當二年級下學期的期末考一結束,我便拚命上網搜尋一些手工藝教學,為了做竹筷槍,我蒐集了一雙雙竹筷和一包包的橡皮筋,也買了吸管準備學習做成蝦子、粽子等造型,更鼓起勇氣去向老師學習折造型氣球及變魔術,當我整理行李時還很興致勃勃地把這些教具塞到行李箱,準備帶到匈牙利後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功用。結果後來的工作內容卻和預期的截然不同。我和學姐在參觀完基金會裡的「工作坊」後,選擇了一間手工彩繪蠟燭的工作室,原以為我們也可以有機會彩繪蠟燭的,沒想到從我們第一天到工作的最後一天,我們一次也沒碰過蠟燭,反而卻從事各式各樣的包裝工作:包書套、將貼紙裝進紙袋裡、裝棉花棒、幫紙袋套上繩子、組裝衣架、挑出壞掉的零件等等… …。起初,在我們工作時,我們幾乎和基金會裡的匈牙利人沒有什麼互動,因為他們知道我們不會說匈牙利文,但又不會講英文以致於沒辦法和我們溝通,但漸漸地,隨著每天見面一起工作,我們用肢體語言、微笑化解彼此之間的差異,甚至有一次還一起替其中一位女士慶生呢!
除了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早上8:00到15:00要工作外,每位志工和基金會裡本身的身心障礙員工一樣有周休二日。這些空閒時間讓我有機會把布達佩斯的名勝景點全都走透透!由於當時我住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儘管大眾交通工具老舊不堪,其交通系統卻十分完善且方便!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班公車,而公車也從不誤點,加上還有其他大眾交通工具,諸如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巴士、地鐵、短程通勤火車、一般火車等等… …,而我又持有布達佩斯大眾交通工具的月票,因此所有形式的交通工具都能搭乘,使得遊玩首都變得既方便又容易。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我們和一群幾乎都來自美國紐約的志工們一起到首都的西南方――巴拉頓湖游泳。星期六一大早,我們便約在南站的火車站集合並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抵達巴拉頓。從頭到尾,我只和台灣的學姐、克羅埃西亞女孩、加拿大黑人女孩、中國及墨西哥室友有互動。吃午餐時,我曾試著和一位來自美國密西根的金髮白人女孩聊天,但她似乎對一個來自東方又有著黑頭髮黃皮膚的人看不順眼,覺得自己有優越感而對我不理不睬,不僅對我,對那位黑人女孩也是。這次的旅行雖然和同行中的少數民族們相處得很融洽也玩得很愉快,但我卻對美國白人給人友好的印象卻徹底改觀了!曾經我一直以為這些人生活在一個多元民族融合的社會裡,理當有著很大的包容心去接納來不同種族或不同膚色的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給我的感覺卻是冷漠和高傲,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來斷定全部的美國人也是如此,但只少我能進一步認清社會的現實及依舊存在且深植人心的種族歧視的問題!
而往後的旅行,我選擇一個人出走,這不僅僅是跨出膽量的第一步,更是增進閱讀地圖能力的最佳機會。短短的48天裡,我獨自在布達佩斯市區旅行了無數次,其中更有三次自己坐火車至別的城市旅行。第一次遠行,我選擇了一個有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跡的城市――佩啟市。這座城市位在匈牙利的最南端,坐火車至少要花三個小時才能抵達。還記得那天凌晨五點多,我便隻身搭公車到最東邊的地鐵站,從最東邊的地鐵站坐到最西邊的地鐵站,同時也是布達佩斯火車站的南站,再從第一站火車站往南坐到最後一站火車站,因此早上11點多我才終於抵達佩啟市。一下火車,我既緊張卻又興奮地拿著從圖書館借來的「東歐」旅遊書,翻到佩啟市的市區地圖那一面,一路沿著地圖,先到了主天主教墓園遺跡(此遺跡被列為世界遺產),接著參觀了當地最著名的佩啟大教堂以及無數個博物館和美術館,最後來到了中央廣場。其中廣場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一座由土耳其人留下來的清真寺,因為它象徵著民族和文化的兼容並蓄:外觀是圓柱體的清真寺,裡面卻盡是天主教的擺飾。我認為匈牙利人沒有改建這座建築十分令人敬佩,雖然因歷史因素被土耳其人統治了一段時間,並且在當時蓋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而在匈牙利政府接管後,即使本身信奉天主教,卻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差異而將之毀壞,唯一只有改變裡頭的裝潢及氛圍,這樣的作法豈不是兼容並蓄的最佳典範!
而我在匈牙利時也常常在觀察匈牙利人和我們的差異。最普遍看到的是不論是在撘地鐵或坐火車時,總能看到人手一本厚厚的書,每個人低著頭專心地沉浸在書的世界裡,重點是不分年齡性別:有的是已經滿頭白髮又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太太、有的是拎著公事包的上班族、有的是身旁帶著兩三歲小孩的婦人。這些人的身分地位不盡相同,卻有著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共通點:「閱讀」的習慣。這和我在高雄搭捷運時所看到的景象全然不同,我發現,原來這就是台灣的教育所缺乏的,教了學生成千上萬的知識,卻沒有教他們如何養成自動自發閱讀的習慣!我敢說我在台灣沒看過幾個老人家在公車上或捷運上閱讀,更別說是出社會的成年人了。
然而「敬老尊賢」在我們的社會比起他們就扎實多了。我觀察的另一個相異點同樣也是搭公車的情形:當一群年輕人和幾個老年人一同搭公車時,年輕人看到位子就入座,並沒有禮讓給老年人坐的觀念,而老年人似乎也習慣了,倚著椅子的把手,雙腳不穩地站在搖搖晃晃的公車裡,一站就是二十幾分鐘。於是在一次搭公車回基金會的傍晚,我決定力行在台灣「讓坐」的習慣,也順便做個小實驗:原本我也是一上公車就找位子坐,然而當我看到接著上來了一個老太太而且剛好站在我旁邊時,我立刻起身拍拍她的肩膀讓座給她:第一次問時,她客氣地微笑拒絕我,我不甘心又再問了第二次,她還是一直搖頭,嘴裡說著匈牙利語,大概是在說「沒關係不用了」,我還是不放棄,堅持邀請她坐下,最後她終於「屈服」了,不停對我說köszönöm(匈牙利文的「謝謝」)。那時候我有種感覺,她心裡肯定覺得我很奇怪,為何堅持要讓座給她?而一旁的匈牙利人同樣也都面露疑惑地盯著我,大概也覺得我很莫名其妙,然而當下我卻覺得很舒坦!在我們的文化裡,我們有這樣的觀念令我感到很驕傲,但我絕對不是在因自己有這樣的行為感到驕傲,而是我們有設身處地擔心老年人安危的想法並同時有解決之道!當時的我只是想盡一份心力把這樣的訊息傳達給一個沒有「博愛座」文化的國家,雖然單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不夠,但我真心希望公車裡即使一個人也好,將這樣的做法延續下去,我就會很滿足了。
因此,我打從心底認為這趟匈牙利志工之旅的確讓我成長許多,不單單是服務的層面,我更靠著一個人的力量親眼見識了這個世界的另一端、另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個被稱作「被丟入歐洲的亞洲石頭」的民族,在歷經一千多年的過度混血後,如今我們從他們的面孔已經完全看不出其祖先是匈奴,是個曾經有著和我們歷史交錯的民族。透過實際走訪匈牙利整整七個禮拜的時間,我承認我愛上了他們可愛的性格,就像馬總統在文藻演講提到的「台灣人很可愛,外國人問路時都會很熱心地替他們指引方向,甚至會要你坐上他的摩托車直接載你去」,匈牙利人也是,不僅熱心幫助遊客,他們同樣有著不可思議的包容心接納外國人,一樣有著馬總統所說的「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一面!也許在服務方面,我體認到的沒有那麼深,畢竟我不是專業級的志工;但就生活及思想方面而言,我所受到的衝擊及留下來的反思遠遠勝過一切。匈牙利是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國家,我相當確定未來一定會再次造訪這個感動了我一整個暑假的地方!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