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My Portfolio

2010-12-23 23:11:18

批判性思考2

() 是誰把孩子逼瘋?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462 2010/12

當大人只重視分數時,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會使他更加貶低自己,這個惡性循環最後會使孩子賠上他的精神健康。

美國最近公布了一個近七萬人的大型精神健康調查,結果發現過去一年內,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可診斷出的心智、行為或情緒失常,其中女性(二三.八%)比男性(一五.六%)多,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最多。

更可怕的是,每二十人(四.八%)中就有一人嚴重到干擾正常生活功能至少兩週以上。十八到二十五歲是在上大學或剛出社會工作的年齡,為什麼還未真正接受社會磨練,就有三%的年輕人精神失常到可以被診斷出來的地步呢?

最近俄亥俄州有個父親因為孩子功課不好,將他衣服脫光,罰站在冰天雪地中,被路人看到後,報警吃上官司。或許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些端倪。

安全感是人類第一大需求,孩子小時因為沒有生存和自衛能力,完全仰賴父母照顧,如果父母不喜歡他、不照顧他,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心理學家洪妮(Karen Horney)和羅傑斯(Carl Rogers)提出一個兒童情緒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如果不確定父母是否喜歡他、接納他,會有嚴重的焦慮,他們必須找出一個贏得父母歡心、讓自己安心的方法。

為此,許多孩子學會揣摩上意、討好大人或創造一個成績優秀,博得父母歡心的「我」。假如這個理想的我跟真實的我差距太大,就會使焦慮更嚴重,這時孩子會用任何方式去暫時獲得父母的歡心。這是為什麼賓州大學研究發現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也是學生作弊愈來愈普遍的原因。當大人只重視分數時,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會使他更加貶低自己,這個惡性循環最後使他掉入憂鬱症的深淵。

很多人誤以為分數是量化,最公平,但愛因斯坦就說過: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not be counted)。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OECD的史萊克(A. Schleicher)說:「『國際學生基礎讀寫能力計劃』(PISA)的目標不在檢驗過去學到什麼,而在未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術來面對新環境與新挑戰。」所以測的不只是閱讀讀寫能力而已,還包括數學和科學讀寫能力。

他認為今日學生必須要能「蒐集、管理、整合及判斷資料,進而解決問題生產新知識,達到參與社會並貢獻社會的能力」,顯現現在要的是綜合的能力。

史丹佛大學做了一個研究,請受訪的中學老師回答:如果一個學生某次數學成績在六五%,他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學生?結果有老師抗議:「一個點不能求出斜率,單一的分數對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沒有什麼價值,更遑論預測未來成功的潛力。」這個觀點完全正確,我們不應再以分數取人,更不值得讓孩子賠上他的精神健康。

上個月過世的廣告教父孫大偉在學校時功課不好,老師對他的評語是「該生素質太差」,但是想想看,這個世界若是沒有他,該有多遜色。分數的迷思,一定要打破! (作者為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心得:

我曾經有個朋友,他成績很好,但他始終不怎麼快樂。我一直在納悶有必要那麼在意成績嗎?(我是他當時的對手之一)即使我仍會在意我考得好不好,但我會不會悲觀取決於我錯的地方是不是真的都是該錯的。我實在是不明白他的反應為什麼會那麼激烈,甚至到激動得哭泣。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媽媽把她逼得很緊,加上他的觀念就是:我一定要拿高分,我要贏人家……;他媽媽還會再他沒拿到名次時懲罰他。聽到這,我愣了一下,老實說,我雖然一直時有耳聞,但我沒想到真的會碰到一個實際發生的例子發生在我身邊。對於他媽媽的固執,他很無奈,但由於怎麼勸他媽媽都無濟於事,加上他本人又是極不服輸的個性,所以一直到畢業,他的情況仍沒有改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問了我們國中的老師,為何要逼我們逼得那麼緊?分數真的能代表我們的未來嗎?老師告訴我:雖然那並不能代表我們未來的成就,但我可以告訴你,現在學的東西都是你未來有機會遇上的,如果你沒有目標,又不肯學習這些,那你將來又能有什麼本錢做選擇呢?對於有些偷懶的學生,我們只能以這種方式來幫他們呀!

雖然大家口口聲聲的說要改變這種既定的觀念,但又不肯去思考,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該如何解決?

各位! 認真是應該的,但請找到你認真的理由,如此一來,你才能心無旁騖,並使它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