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0-11-11 19:17:19

期中讀書心得報告-隱藏的邏輯

讀書心得報告
繳交日期:99年11月11日
圖書編號 書名:隱藏的邏輯
作者:布坎南(Mark Buchanan)
出版社:天下文化
姓名:張雯婷 班別:UL1B 學號:1099208095


一、請簡述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三個人及這三個人提出的理論為何?

1.普林斯頓心理學家卡奈曼(Daniel Kahneman)-我們是摩登原始人(人類的心智運作包含了兩個系統:「理性的心智」及「本能的心智」。而「理性的心智」是架構在「本能的心智」之上。)

2.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種族隔離現象(「種族歧視」必然會導致「種族隔離」。即使人們沒有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的現象仍然會存在。)

3.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企鵝法則(說明人類具有模仿的天性)


二、請以「理論─用途─舉列說明」的書寫格式,寫出證明你可以運用這本書內容所提理論的五個實例。

1.謝林(種族隔離現象)-推論從種族歧視到種族隔離-人們會找尋與自己類型相似的同伴一起行動,在學校裡,一個班級裡可能會有不少小團體的產生。

2.卡奈曼(我們是原始人)-說明人遇到事情時是本能先發揮還是理智先控制-控制行動的並不是大腦的意識而是本能系統,面對自己有興趣的新事物本能會採取好奇、衝動想了解,近而想觀察的態度,事後理智才會判斷這件事的價值,對自己情況有無需要、幫助。

3.格蘭諾維特(企鵝法則)-說明人類具有模仿的天性-在群體生活下,對於一個自己不了解或從未嘗試過、不確定的事件、狀況通常我們都會採取”等別人先做”的心理狀態,等待他人先嘗試後我們在模仿效法學習。

4. 金提斯與博伊德(合作是上策)- 說明人類的利社會、利他及合作行為,從演化的角度證明人類的合作天性-成員之間更合作的群體,表現會贏過合作比例較低的群體。一個報告的呈現如果只是一個人,他必須做全部的事情,有時後可能無法考慮到整件事的客觀性及完整度,團體分工合作,每一個人有他要負責的部分,做起事情較不費時,也能有多方面的角度建設。

5.愛梭羅德與哈蒙(為何人喜歡分敵我)- 社會互動藉由其他機制,不同族群的反覆互動、使得「我族中心主義」漸漸浮現出來。-良好的互動與相信如果不存在時,人們只能根據自身意見來評論事情,以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以便保護並支持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利益,這時我族中心主意以及排他性就會產生。



三、請用200個字寫出你看完本書後的感受。

起先看到這本書沒有很大的興趣,書名聽起來就是在主觀的告訴你一些邏輯思考,感覺這書很死會很無趣,但後來讀了幾章,發現內容頗有趣味性的。書裡提供了不少觀察人類集體行為後的一種有意思的科學解釋,舉例: 格蘭諾維特的企鵝法則他說到一群企鵝,牠們靠冰層底下海水裡的魚為生,但是海裡危機四伏,在沒有確定安全之前,盡量不下水。如果水下有隻殺人鯨,站在冰上的企鵝是沒辦法知道的。唯一的辦法是跳進水裡試試看,或耐心等待別的企鵝等得不耐煩了,率先跳入海裡。後來大家都會紛紛下水。全體企鵝不是飽餐一頓,就是成為掠食者的美食。(有些企鵝在設法打開僵局時,偶爾還會相當不客氣地推擠一下同伴。)這則理論真的非常有趣,讀完心裡都會產生一種莫名認同感,發現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以這樣的一個模式在生活。書中還提出許多理論讓我非常感興趣,雖然其中有幾則是關於經濟理財方面我不是很清楚看完也還不是很懂,但其他有關生活方面都讓我感同身受讓我有很大的啟發。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