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9-25 14:01:09

歐洲政治統合進程之研究:以歐洲憲法

來源: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DHU5055060%22.&searchmode=basic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朱景鵬 博士
歐洲政治統合進程之研究:以歐洲憲法
挫敗為例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the ca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

研究生:葛康鼎 撰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謝誌
小處著手、大處著眼。
馬上的,在寫這篇謝致的同時,也代表著我正邁向畢業的道路,這表示著另
一個以「責任」為旗幟的起點。在研究所的三年,我必須感謝公行所給我這個機
會,是的,在公行所的日子裡,我必須向所有相處過的朋友們說聲謝謝。
我必須說論文努力的這一年,從文獻蒐集到外文翻譯,必定是經由不斷累積
而成的,外文文獻繁雜在決定題目的當下就已經注定,遭受的挫折也很多,這必
須有女生的細膩度以及耐性,幾乎每一天都必須閱讀近十篇文章,這過程是痛苦
的,膨脹的腦袋往往讓思路無法清晰,但在這本論文完成的同時,成果相當快樂
並且有著無比的驕傲。
謝謝研究所的朋友給我的鼓勵,學長姐以及學弟妹的一路陪伴都是我堅持到
最後的動力;謝謝頂好的義氣、勇伯的負責、信先的貼心、宗霖的陪伴、冠廷的
支持、秋吉的領導、秉軒的意見、盟爸的鼓勵、雅茹的大方、雅蒂的貼心、麗如
的叮嚀、培貞的提醒及鐘藍的輕鬆,當然還有在碩三開始不斷跟我針鋒相對討論
論文進度、針對我論文內容給予嚴厲批判並且最後打賭讓我輸掉一客西堤的小螞
蟻;謝謝你們的一路相挺。
當然,老師的教導更是我所感激的,謝謝指導教授朱景鵬老師、朱鎮明老師
以及蘇宏達老師在我口試當天給予的意見,因為你們的指點讓我的論文更加的完
整及充實;小魯老師、黃朝蒙老師、吳東野老師以及 Markus 老師,因為你們在
專業領域上的幫忙與開設課程,讓我對公行的領域更加瞭解與深刻體會;另外,
玥姐平日給我的幫忙並且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更是我成長的關鍵角色之一。
家人的支持是我能進入研究所並且無後顧之憂的原因,當然媽咪是我最感謝
的,也因為有他的鼓勵,我才能順利的完成我的學業,媽咪有你真好。
感謝的人很多,溢於言表,短短的一頁謝誌無法完整的將我的心意呈現,謝
謝你們,有你們才有今日順利完成碩士學位的康鼎。

葛康鼎 謹誌於 花蓮 東華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7 日

中文摘要

全球化所帶領各國資訊交流逐步密集,國家疆界也因為商業活動越來越模糊,
看似全球化的影響正逐漸擴大;區域化不因為全球化的強盛而沒落,反而更使得
區域間組織統合避免弱化自身的影響力,因此近年來東協、WTO 及歐盟都在世界
舞台中越來越活躍,本研究將建立在全球化下區域主義的影響及整合的角度觀察
歐盟政治統合。
本研究從歐洲政治統合著手,探討歐盟在公民認同面程度的高低,且加入歐
洲憲法及之後的里斯本改革條約為主題,利用近幾年內的期刊文獻與歐盟委員會
民調數據,討論內容從歐洲憲法內容、政府間與超國家主義對歐洲憲法的影響,
經由法國、荷蘭兩國否決歐憲公投到 2009 年「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
通過中間的疑慮與里斯本條約創立的政治格局。
歐盟從原有經濟統合走向政治統合,對於區域組織而言是一種新挑戰,在政
治統合的領域歐盟是一個代表案例,本研究在整理及展望歐盟的統合,歐洲憲法
類似建立於聯邦主義或超國家的構想,立基於超國家主義上的架構,這種政治面
向的發展與穩定有待時間觀望。

關鍵字:歐洲憲法、里斯本條約、統合主義

英文摘要 Abstract
Globalization
make
the
nation-state
gradually
intensiv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national boundarie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because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t seem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is gradually expanding ;Not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expanding ,regionalization is declining prosperity ,but also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avoid weaken its
influence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ASEAN,WTO and EU are increasingly active on
the world stage ,this study will build on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
perspective integrated European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study started from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Europe and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citizens identification to the EU ,and after the assesstion to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 and the Lisbon treaty as the themes ,using the journal articl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oll date ,the discussion from details of
European Constitution ,the effect of inter-governmentalism and supra-nationalism .By
the referendum ,France and Netherlands reject the constitution and transfer the Lisbon
treaty to resolve the constitution problems and creative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From the economic to political integration ,it’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EU is a representative case ,in this
study and prospect of EU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 establish a concept
of supra-nation and federal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EU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for the time to be waiting.
Key Word: European Constitution, Lisbon treaty, Integration

目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第三節 章節安排架構與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背景理論回顧............................................ 13
第二節 歐洲統合文獻與理論回顧.................................. 22
第二節 國內歐盟相關文獻回顧.................................... 37
第三章 歐盟發展案例回顧 ........................................... 45
第一節 五零年至七零年代 「歐洲統合的萌芽」..................... 47
第二節 七一至九零年 溢出效應................................... 53
第三節 九一年至尼斯高峰會: 三大支柱成型與歐盟東擴............. 58
第四節 歐盟政治面的實踐:歐洲政治合作.......................... 69
第四章
歐盟政治之探討:歐洲憲法概念形成與發展 .................... 79
歐盟政治統合概念與分析................................. 81
第一節
第二節 歐憲組成與意義.......................................... 94
第三節 歐洲憲法挫敗探析........................................ 99
第四節 里斯本改革條約成立與變革............................... 116
第五章
結論 .....................................................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7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44
參考文獻 ......................................................... 146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 ................................................... 11
圖 3- 1 歐洲統合創始核心六國成員.................................... 47
圖 3- 2 歐洲政治面計劃、高峰會進程時程圖............................ 69
圖 4- 1 歐洲公民對於 European Citizenship 的認知與了解。............. 84
圖 4- 2 2002、2007 及 2010 年歐洲核心國家與新加入國家(NMS)公民認同。. 84
圖 4- 3 歐盟 25 國平均失業率 ....................................... 102
圖 4- 4 法國公民為何否決歐洲憲法 .................................. 108
圖 4- 5 為何不參與投票?........................................... 109
圖 4- 6 法國公投贊成因素 .......................................... 110
圖 4- 7 荷蘭支持意見百分比 ........................................ 112
圖 4- 8 荷蘭對於歐洲反對意見圖..................................... 113
圖 4- 9 法國公民否決歐憲民意滿意度圖 4- 10 荷蘭公民對於否決歐憲民意
滿意度........................................................ 115
圖 4- 12 2008 & 2009 愛爾蘭兩次公投贊成原因比例 ................... 124
圖 4- 13 歐盟-國家-人民 對於憲法權能的影響......................... 131

表目錄
表 2- 1 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的相關內容比較............................ 18
表 2- 2 各學者對於整合意義統整 ..................................... 29
表 2- 3 歐洲統合定義整理表.......................................... 33
表 2- 4 歐洲化定義整理表............................................ 33
表 3- 1 第一次與第二次擴大進入歐盟國家申請加入時間一覽表............ 55
表 3- 2 阿姆斯特丹條約 歐洲議會各國席次............................. 63
表 3- 3 尼斯條約設定未來議會席次與加權票數一覽...................... 66
表 3- 4 第四至六次擴大成員申請時程.................................. 66
表 4- 1 法荷公投前已經通過審查之國家 .............................. 106
表 4- 2 愛爾蘭兩次公投從否決到贊同的因素 .......................... 12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今日全球化主義的風潮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經濟交易、政府間互動及
溝通網絡的增加,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在台灣加入了 WTO 之後,關稅的
下降更影響著我們生活所需,對我們的產業及日常生活用品業也產生衝擊,可以
了解的是,在全球化的影響日與俱增的同時,各國領導人、政黨領袖、私人企業
主管及各個組織的負責人都會評估各自的優劣勢。文化的隔閡也不斷的相互衝擊,
歐美文化隨著他們先進的科技不斷的進入我們的生活,美國文化更是強勢的蔓延
在我們生活周遭,軟權力一詞的出現更是恐怖;這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村,每
天都有不同的人種出現在我們身邊,國際貿易更是影響著國內政府的經濟政策,
每個轉變都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一項政策的錯誤更可能產生連鎖效應,不同於
以往,現在的資訊已經公開透明,隨時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環境議題也是最近
熱門的議題,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就是因為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各國可以
更容易聯絡,也更加了解到環境經濟的重要性。

每一項議題在高峰期過後,總是會有新一波的議題再現,區域主義又因為歐
盟統合出現 在統合實證上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 在各國不斷妥協與退讓協調中
以經濟統合為主要目的逐漸邁向政治層面,從煤鋼共同體到成員增加、人員自由
流通、貨幣及物品的共同市場及當初的歐洲單一法到現在的歐洲憲法都表現出區
域主義的統合的極致,在 2003 年歐盟各國達成歐洲憲法條約的同時,也產生了
另一個歐盟政治統合的里程碑,歐洲憲法條約是屬於一個權利劃分清楚的條約。
畢竟在區域統合中最成功的機構就是歐盟組織。

本研究討論在現今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相互交叉下,在一般想法中,國家因為
要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或是取得國家戰略的優勢地位,應該追跟隨全球化的腳步,
布局全球。畢竟全球化的出現,讓國際關係中的各主要成員有了連結;歐盟身為
一個超國家的組織,在區域內各個民族國家成員的考量下,組織起來為區域內的
成員國創造共同最大利益努力,在成員國內彼此協商、溝通及交換分享,究竟是
全球化浪潮助長了區域主義的成長?還是兩者是相互排斥?這些統合主義的興
起與助長了區域間的互動,這都引起了研究的興趣
全球化與區域化,這兩個看似兩極端的議題,要如何連結?是相助或是排擠?
畢竟現今觀察到的狀態是全球化的主導,使各國應該更開放,打開彼此的大門,
相互扶持。在經由文化網絡的影響拉近彼此的距離,全球化包括了經濟、政治、
環保、文化、媒體和社會認同等議題,如同前述的 WTO,只不過是經濟面的一
個議題,不論是在橫向縱向的同質化上,都表現出一種文化霸權的現象;但現今
在全球布局上,又出現了多種區域主義的狀況,無論是東協或是本研究探討的歐David Held 和 Anthony McGrew 則認為有三個面向是全球化所關切的,分別
為傳統社會經濟組織模式、土地原則以及權力的轉變。這三個面向,都是因為距
離的縮短以及時空距離的拉近所造成,70 年代之後全球化理論大量的擴張,經
濟、領土以及權力大規模的變化,國際組織所產生的國際經濟、跨領域所導致的
領土疆界模糊以及權力從主權國家手中的移轉,這些現象都解釋了全球化如何影
響政治以及生活16。

蔡政文描述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秩序的改變,並且對於主權國家體制是一種挑
戰。另外,全球化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也頗為深切,全球化讓國家的體制暴露在
他國的檢視下17,這讓每一國家的進展與內政等從緊閉變成開放,也促使民主政
治與人權發展不斷增長。因此,對於國際關係的下的全球化而言,也是進一步的
讓民主政治在國家內生根的因素。

15
Brain Lake ,Manuel Castells and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An Overview。
http://www.ucs.mun.ca/~brianl/academic/ma/Manuel_Castells_Rise_of_Network_Society.pdf ,檢索
日期:99.8.20
16
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林祐聖、葉欣怡 譯(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台北:弘智
文化,頁 12‐16。
17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編輯委員會 編(2007),《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
21
台北:翰蘆圖書,頁 14。



第二節 歐洲統合文獻與理論回顧
整合理論在早期美蘇對抗時就已經顯現,當時是以「極」為單元,美國以及
蘇聯各自擁有支持者演變成各集團對抗,所以當時又有學者稱之為兩極或多極對
抗,在各集團內擁有相近的政體與民主方法,並且各自有自己的經濟模式,共產
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就屬於一種經濟統合,創造最大限度間的合作,並且在有限的
權力內產生利益極大值,後來的歐盟就是一種以經濟合作為前提考量的整合集團。
沈玄池在「國際關係」著作中,將整合分為「條件」與「過程」兩種狀況,並且
有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多元主義四種理論18。
一、聯邦主義
聯邦主義在近代來說是一個很熱門的國家模式,目前的討論與書籍都是討論
起源與美國模式,但因歐洲統合的衝擊,也讓各政治分析人士將聯邦主義的模式
套入歐洲,甚至認為未來有可能是一種歐化聯邦的可能。
Richard Bellamy and Dario Castiglione就以歐洲的主權政治結構來討論聯邦
主義是否可能建立新聯盟,他將聯邦主義分為兩個觀點,一種是用傳統的政治學
中心,另一種是用哲學立場建立國家概念下的合法性,並將聯邦主義的意涵設定
用區分及分配立法,確保平衡、分配具有代表性的相互制衡與有限度的中央與地
方的意見與利益立場。現在社會變革與全球化經濟的影響,基於人權立場,未來
區域政治不再只是建立國家體系,不同的價值與利益,就能授權給一個整合機制
架構。國家可能不是中心考量,可能加入多元主體,例如區域經濟、公民以及多

18
沈玄池(2002),《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頁 27-28。
22

樣性的社群,這導致一種聯邦化的概念生成;歐盟就是以平衡司法權力與單一民
族國家所無法統合的立場,歐盟為保護和平與共有財產為出發點的運動,例如能
源、環保等議題。因此,他們認為歐盟是一種半合作式(Semi-Cooperation)的聯邦
主義體系19。
Ferran Requejo以多元國家社會的聯邦主義探討了美國、西班牙以及目前正
在進行的歐盟體,聯邦主義為一種設計預防暴政但卻無預防治理(to prevent
tyranny without prevent governance)的理論,這是一種基於人民需求與共同的政治
目標,但分開保留各自的完整性,這必須要有一種高度同質性的民主基礎,
Requejo則將聯邦主義定義為一種公民認同,且基於多元國族社會下的一種憲政
規則,他也認為歐洲聯邦化就是一種歐洲區域化的過程(a process of European
Regionalization),在此假定假如聯邦化的終點不是一個「共有的政治中心」,那
經濟與文化的聯合組織是否也可以成為一種聯邦主義的代表,在他的文章中認為
聯邦主義必須有相似的語言、符號、文化政策以及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觀念,自治
的意義為有能力做社會安全服務 健康照顧以及維持公共秩序 基本上來說以、,「人」
為中心的政策措施20。因此,歐盟現在是一種類聯邦化的組織,在政治認同、教
育以及文化上擁有高度相似性,但在憲法、領域觀念以及稅制上仍需要進一步整
合。
R. Daniel Kelemen 從聯邦主義與歐盟的發展做連結,他認為管制政策是歐
盟在表現聯邦主義的最佳寫照,歐盟是用一種聯邦系統的方式來調節爭議政策,
他對於聯邦主義的定義從橫向與縱向來思考,橫向的概念是用分裂權力解釋政治

Richard Bellamy and Dario Castiglione(2005) ,”Building the Union :the Nature of Sovereignty in the
Political Architecture of Europe” in Theories of Federalism ,US :Palgrave Macmillan,pp293‐302.

Ferran Requejo (2005), “Federalism in Plurinational Societies : Rethinking the ties between
Catalonia ,Spai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ories of Federalism ,US :Palgrave
Macmillan ,pp311‐319.

盟,都是一種區域化主義的表象,到底是全球化為主流帶領著全球融合,彼此影
響?亦或是在區域主義的盛行,領導各個經濟區塊的統合?或是第三條路兩個主
義彼此互助,產生外表部份文化交錯融合,但實際卻由區域主義為主並且更加緊
密,這都是引起本研究的動機。
另外,歐盟在歷經了 1957 年羅馬條約、1987 年歐洲統合條約、1991 年馬斯
垂斯條約 1997 年阿姆斯特丹條約 2000 年尼斯條約到 2003 年的歐洲憲法條約,在這幾個條約下歐洲背景如何,是什麼原因讓歐洲有了統合的概念?再討論歐盟
統合議題中,最有趣的是由一個一般的國際組織,是怎麼突破的國家界線變成超
國家組織;從當初歐共體的出現到歐元區產生,甚至是在歐洲憲法出現時,都面
臨著巨大的反對浪潮,但歐盟仍然在統合過程中達成目的,所以歐盟的統合過程
和協商經過是區域整合要討論的地方,雖然歐洲憲法受到挫折,但這無損歐盟是
目前統合最成功的國際組織,雖然在縱向橫向發展中,仍然有一些疑慮,亦有部
分專家認為太過迅速 但不可否認的在歐盟領導下 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展望仍是國際間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 2003 年法國總統兼當年度歐盟輪值主席季斯卡(Giscard)遞出歐盟報告書,
討論歐盟會議結論報告書。此報告書及後來的修正案構成本文討論的歐洲憲法,
對於歐洲各國來說無非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歐洲憲法整體來看分為四個部分,分
別為歐洲憲法 歐盟公民基本權利憲章 歐盟政策及歐盟條約基本規定等四部份,
歐洲憲法規範了什麼範圍和內容?在各民族國家分別丟出貨幣、關稅和邊界權力
後 又進一步的增加深度 為了要達成政治統合的腳步 各國政府強化歐盟效率
且提高歐盟的合法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與問題分為以下幾個部份,分別是歐盟整合背景、歐憲內容、超
國家主義、區域主義及全球化對於歐盟的影響及法、荷否決歐憲後的整合之路。
(一)

國家的構成無疑是人民認同、既有領土以及政府主權等要素組合而成,歐盟
假若要往政治面向的統合,不論是欲組成聯邦國家的歐洲憲法,或是之後的里斯
本條約內容如何或是規範效應有多強,都應該由這些組成要素來看歐盟在現在的條件下是否有機會成為一個國家,假如人民認同感夠強烈,對於歐盟的共識程度以國家構成角度看歐盟政治統合的進展夠高,那成為一個歐洲聯邦才有可能基於認同感的共識之上成立,反若人民無法
接受認同歐洲成為一個國家,那不論如何推廣或是宣導都無法強硬進行政治統合,
更遑論一個歐洲聯邦;另外經濟的統合多時以及申根條約造成歐盟管轄領土範圍
的擴大;多國組成的議會與理事會使得有一個類似共同政府的機構;由此些面向
觀之,好似以國家的角度來看歐盟已經成熟,這些元素的是否成熟也是本研究討
論的問題。

二)

歐盟是一個擁有超國家與政府間雙主義的設計,集合各國代表在一個會議中
表達自身立場並協調各國意見的場域,在馬斯垂斯條約確定歐洲統合機構為歐盟
並且將歐洲權力中心定調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以下稱為歐洲議會)
與高峰會(European Council,以下稱為歐洲高峰會)兩大機構內,歐盟會員國讓出
屬於主權一環的貨幣權力,創造單一貨幣在歐盟統合中的屬於重大的一步,「歐
元」的出現也正是一個歐洲集團的象徵;另外一個歐盟中重要的創始國法國,法
國做為歐洲統合的前鋒,欲在歐盟中限制德國的強大與懼怕德國軍權主義再起,
另外又擔心在主權因為超國家組織茁壯而外流,在兩方為難的情況下,在可能的
情況下適度的從經濟面著手統合,但在軍事權力上仍然有所保留,外交部份因為
有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初步發展。但是在現今歐盟統合上的進程經過 2005 年
法國與荷蘭人民仍然無法接受過於激進的統合主義,公投否決了歐洲憲法的構想,
歐盟高層因此用了較和平、柔和的手段修改了歐洲憲法條約,並以里斯本的條約
的形式從新出發。


(三)

法、荷否決歐憲讓歐洲統合暫緩,里斯本條約的改革又對歐盟代表何
經濟發展創造政治統合的新舞台
法國在公民投票中以少量差距否決了歐洲憲法時,就注定歐洲統合的太過迅
速而給了法國人民的不安定感,再加上成員國迅速增長到 25 國後的不安定感及
歐元的出現,這中間巨大的轉變讓歐洲人民無法適應,這也讓歐盟在政治統合的
發展中埋下不確定性的種子,在經濟上無法領先同期的美國體系,似乎在之前的
高發展及高競爭力不再,新加入的成員國落後的經濟體系也增加了歐盟組織的負
擔,另外接觸歐盟體系的管道似乎沒有明確的出現,人民雖然不斷接觸到各國政
治人物所給的正面消息,接受歐盟有多少好處的政策,但實際上,遠在比利時布
魯塞爾的歐盟中心卻無法親近歐洲國家的公民,試想整合的好處似乎無法給各國
公民實質上的優惠 對於公民來說 地區議員似乎還比較可以反映人民生活所需這些不確定感,都是必須消除;另外,在歐憲中加入了憲法的意涵,似乎讓很多
國家有所考量,這些考量都在修正後的里斯本條約中。
2007 年公布的里斯本條約總共約有 250 多頁,為一個條約且擁有憲法意涵
的改革,並將補充之前的條約缺點,而非取代過去,里斯本條約僅要各國國會同
意通過,只有愛爾蘭堅持要訴諸於公民投票,等愛爾蘭通過交付後,里斯本條約
將正式施行。最大的差別為組織與職位,輪值主席將由本來會員國半年輪流一次
改成由各國領袖選出,一任任期兩年半,可連選一次;另外取消歐盟外交部長的
職稱,改成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這個職位結合了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
政策最高代表與對外關係職位兩個職務,擔任此位者也將出任歐盟副主席;新條
約也增加歐盟法案需取得歐洲議會議員與會員國批准的政策,特別是司法、安全
與移民等政策領域。在退出條款面,也提供了會員國彼此協商的機會,給與退出
歐洲聯盟的可能性

三、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動機與目的的構想下,提出二點研究問題。
(一) 基於現有經濟合作與人民認同,能否讓歐盟政治統合更加順利。
(二) 歐憲的失敗原因,會不會讓後里斯本時期的外交層面與歐洲對外行動服務
無法有效施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一、 文獻分析法

利用相關書籍與文獻資料閱讀有關歐盟相關統合事務及有關歐盟區域為主
的案例做出分析,第二利用最近幾年期刊及歐盟官方統計資料來整理出有關歐洲
憲法的狀況與架構,並且利用歐洲委員會公布數據分析法、荷、愛三國對於歐憲
以里斯本條約的公民投票意見等相關訊息。
經由搜集歐盟組成的外國歷史文獻,主要針對歐洲憲法和里斯本條約的前後
因果,本研究為探討歐洲憲法的政治統合因素及失敗後轉化為里斯本條約的妥協
面,針對目前公民意識與認同部分的文章加強本研究等相關論點。
在理論的部分主要由全球化層面與整合主義來分析歐洲憲法條約及里斯本
條約中的主要架構及互動,並由搜集國內相關期刊文獻來組成本研究的分析面,
以及在歐洲公民社會中為何公民認同不足最後導致失敗的結局,並且又如何在里
斯本條約內怎麼妥協與轉化,透過愛爾蘭的公民意見瞭解公民意象,整理歸納結
論。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範圍在歐洲憲法的出現到轉換成里斯本條約,在區域主義不斷的
衝擊之下,歐盟廣化之下,歐憲的出現給與統合一個目的時程。


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歐盟各國代表在羅馬簽署了歐憲條約後,象徵了另
一個統合的新里程碑。歐洲憲法無論是在各國權力、歐盟認同感、決策模式和基
本權力架構上,預期都對歐洲公民帶來巨大影響;歐洲憲法也擴大了歐洲議會的
權力,深切認為歐洲議會的效率不彰,在廣化的同時,也希望能改善舊制度的僵
化;歐洲憲法能夠有引起共鳴的理由為一直以來在歐盟中的權力與各國間的管轄
權限不明確,無法界定各國間的區域權責劃分;另外,在當初為符合原始成員國
的制度,已經再擴大參與後不符使用;最後協調與效率問題也同樣讓歐盟值得深
思,這些都是本研究探討的範圍。

第三節 章節安排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章節安排與研究流程

本文的第一章緒論部分以說明動機、目的為主,並且輔以圖表流程解釋本論
文的整體架構圖。

第二章以理論文獻為主,先以國外學者的期刊文獻帶入本論文的背景模式,
介紹目前歐盟的理論與背景架構,說明在全球化的模式下,區域主義的生存以及
互動,並且國家體系是以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的互動為主,這些資料幫助了解歐
的出發點以及考量問題;在本章節的第二階段以回顧國內學者的期刊來討論歐洲
憲法的相關議題,在此部分也取決出關鍵字組成第四章分析的基本元素。第三章以探討歐盟案例發展回顧為主題,本章節是以條約為主體,歐盟的生
成就如同一部條約史觀,每一步進展與擴大都是經由條約設立,從 50 年代開始
的煤鋼共同體與歐洲經濟體的成立帶動了整個西歐的經濟統合,擴大至後來的單
一歐洲法、貨幣同盟以及共同市場,這部分正如同功能主義的說法是一種溢出的
連結,先從認同層級較低的經濟層級帶領政治議題創新,馬斯垂斯條約創造了三
大支柱以及歐洲聯盟的成立,也引領的政治合作以及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確立,
50 年下來的進展如此迅速是當初歐洲人物無法想像的。因此這章將會以到 2001
年尼斯條約為止介紹整個歐盟歷史的條約進程並探討內容為何?最後,獨立出政
治部分的架構,從高峰會的談判至後來的政治合作會議的成立,乃至後來的共同
外交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FSP)的成立以及運作。
第四章的分析乃是以政治層面為主題,本章的構想取自於第二章國內學者文
獻的關鍵字,如人民、深化與廣化、聯邦與邦聯、法荷公投以及超國家與政府間
主義的互動等;歐洲憲法以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並且創立外交部長以方便與外國組
織互動為主要改革。因此先以國家構成元素探討歐盟在統合的程度至哪一階段,
以人民對於歐盟的認同程度為開端,其次探討歐盟會員國擴大之後各國的狀況;
歐洲憲法的成立也基於擴大民主化與合法化兩點,因此本研究以人民直接參與的
歐憲公投內容分析為第三點探討的重點,到底公民參與性的高低以及歐洲憲法是
否受到公民認同;最後一點為里斯本條約的效果,歐憲改革成為里斯本條約是否
被人民所接受,這部分援引愛爾蘭人民公投探析,一次公投為何失利?是否又有
新的疑慮生成?就人民意識面的支持與反對兩點檢討;以上幾點分析構成第四章
的架構,以國家角度、人民意識加上歐盟委員的研究數據探討歐盟是否有條件成
無一個國家。

第五章結論部分,主要把第四章的重點並且歸納研究問題的範圍整理,就以
歐洲憲法與里斯本條約所帶來的成效與政治面整理,歐洲憲法的初衷是創立一個
聯邦歐洲,但經法、荷否決之後,所帶來的衝擊不小,連帶使得歐盟將歐洲憲法
整個統合進程中止,直到 2007 年在德國的主導下才進行新一次討論;最後對整
個歐盟政治統合以及里斯本條約下可能帶給歐盟的未來展望給與研究方向做出
結論。

本研究採取三個部分討論歐盟政治程度,從信任感、共有關念以及制度三個
面向切入探討歐洲政治認同,經由公民的意見分析歐洲憲法的成效,並且在各次
高峰會層面上所凝聚的精英共識影響人民以及政治外交的作為,當然,高級外交
代表與歐洲對外行動服務是現在歐盟達到政治層面的共識,這三個面向環環相扣
形成現有的政治認同,如圖 1‐1。
社會反應
與學習
共有觀念 Common ideas:
歐盟外交代表與歐洲對外行動服務
政治認同
Political identity
信任 Trust:
人民公投、公民
意識
制度 Institution:
歐盟、歐憲等條約高
峰會共識
圖 1‐ 1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架構改編自王啟明,2008
二、 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蒐集期刊文獻與關鍵
字分類
歐盟委員會公布數
據與分析(公投&人
民認同)
歐盟憲法&里斯本條約
願景與本文
歐憲成效分析、人民
認同觀感等歷史文

人民認同
歐憲建立聯邦國家成效
政府間主義

超國家主義互動
廣化與深化
法國與荷蘭公投
里斯本條約的改革

內容效果
愛爾蘭公投
結論與未來展望

圖 1‐ 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12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背景理論回顧
早在國際關係學者討論主權與國家利益的同時,「民族主義」的思想很早就
根植在一般人民的心中。傳統上來說,區域、語言、領土、中央政府以及血統的
概念一直讓公民效忠著不同的精神領導,民族優越感更是各個不同血緣所爭相激
辯的 因此主權的概念上至政府下至公民基本上都會有一定的思維 意旨,, 「主權」
的範圍和權限。
主權在史密特的解釋中是「主權者就是誰有能力決定緊急的狀態」(Souveran
ist , wer uber den Ausnahmezustand entscheidet) 1,依照西伐理亞條約的意義為「一個
國家獨立於其他國家之外,且於法律上不受其他國家的滲透影響,以及國家對其
領土和人民的政府權力的至高性和排他性的管轄權」。由這些定義可以了解一個
國家擁有自己的意識,不受限於他國或是其他個體影響,因此在不了解他國的意
識下分別衍生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論調。
1
張旺山(2005),「國家的靈魂:論史密特的主權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頁 95‐140
13


一、新現實與新自由主義

新現實主義雨新自由主義的互動時質歐盟發展得當下,歐盟會員國間
的互動多半受到主權以及現實主義所描述因為國家利益而無法相互
配合追求利益及大直,無政府狀態更是當下國際相處的現狀,因此新
現實主義雨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互動著時重要。

(一)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在七零年代 由於國際進入冷戰時期 蘇聯與美國進入兩極體系的穩定狀態,,,
國際關係中的現實主義似乎已經不能解決當時的狀況,且未能對當時的國際體系
提出有力的解釋,Kenneth Waltz 用體系來重組現實主義,也使他成為新現實主
義的代表者。

在他所描寫的國際現勢中,並不適用每一個實體所處在的區域,而是依據它
們如何安排,如何在他們的位置中排列,體系理論解釋了不同結構成員可能會有
類似的行為,不會因為在不同的區域,扮演的腳色不同就有不一樣的結果。根據
他的解釋,國際政治的運用是在結構,他對具體行為有制約作用,對於穩定的狀
況,取決於極(poles)的多寡。

Waltz 認為在國際競爭中的成員,會因為體系的位置,不斷爭取一個有利的
地位,爭取更多的權力。因此在考量一個國家的外交策略或是對外關係時,不能
只考慮到他自身的力量,也需考量到他周遭所身處的區域,這就是體制的關鍵。
Waltz 亦強調權力平衡的概念,在新現實主義的觀念內也著重於國際經濟的互賴
14

關係,認為在某一些條件下,國家之間是有條件的互助合作。
Waltz 再檢驗國際政治結構方面,以三個標準來分析:首先結構的組成面,
在國際環境中並無上下關係,權力原則上無集中現象,每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
都是平等的,沒有因為國力而有所差異,就算是在國際組織中也是一國一票;另
外國際為無政府狀態,雖然有國際組織的存在,但仍然無法強制國家配合,只要
有國家做出惡意的不理性,就無法使國際組織產生作用2。第二,在分工方面,
國際政治中,因為屬於無政府狀態,因此無隸屬關係,自然也沒有分工的問題存
在3;最後,成員國家的能力分配面,每一個成員的功能並無不同,只是在能力
的表現上有多寡之分,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它們行為及互動的結果。Waltz 特別提
到一點,就形成國家的角度來看,在體系中改變國家地位似乎是可能的,他也說
明這是聯盟關係的形成和消失,並非結構改變4。

新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中不斷的進化再進化,根據 James 以及 Robert 認為
其中心思想仍有六點,分別為國家仍然是國際體系的主要行為者;二、國際關係
中沒有主要規則,為了在叢林中生存,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會為了自己生存條
件而進行權力鬥爭;三、每個國家不論大小,皆有自身主權能力;四、國際社會
中國家是單一行為體,外交和國內政治無關;五、國家為一理性行為者,決策考
量皆因本身利益最大值;六、權力是最重要的考量5。

新現實主義不只是修改了現實主義的缺陷,同時也提出了修正與解釋更多元
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及國家行為,認為國家在重視安全之虞,也會因為經濟上的需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S: McGraw-Hill Humanities,pp.79-81
Ibid.,pp.93-95
Ibid.,pp.97-99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Phalzgraff Jr.(2000)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15
Rela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4th ,US:Longman;轉引自吳東林(2001)。

求,而讓國家之間產生合作的關係,並且加入了國際合作的可能性。

(二)新自由制度主義
新自由制度主義採取了新現實主義的幾個論點和假設,如國家是最主要的行
為者、無政府狀態6等等。新自由制度主義也有另外四點觀點,分別為一、正因
為博奕理論的囚徒困境,反映出資訊的不對稱,因此在相互猜疑的狀況下合作困
難。正因為如此,一個良好妥善的國際機制,正提供了互信互助的平台,在達成
慣例的條件下,做出合作的可能性;第二、非關道德,基於互助互利,衝突會導
致彼此間的利益縮減,這不利於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發展;三、一個國際制度的成
功,基於組織內的成員是否有共同利益,國際組織的作用,就在於提供會員國一
個彼此合作的機制,在共同利益發展的機會下,才有持續的可能性;最後、國際
制度設立後,有演進持續的空間7;Robert Keohane 認為即便是無政府狀態,國
家間的合作也是有機會的。Keohane 認為只要有國際制度和規則存在,國家就會
給與合作的空間。

在 Robert Kohane 和 Joseph Nye 所著《權力與相互依賴》一書中,描述出新
自由主義的理論架構8:

1.整合及互賴
Robert Keohane & Joseph Nye 強調國家不是國際間的唯一行為者,跨國組織
及國際組織等行為者也算是參與其中,應該著重強調跨國合作的重要性,並認為

6
Robert O. Keohane(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p.6.;轉引自曾嘉文(2004)。
7
8
盧業中(2002),「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 《問題與研究》,,第41卷2期,頁43-67。
Robert O. Keohane(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16
Relations Theory ,pp.18;轉錄自李綵綾(2007)。



在現實主義中著重武力、軍事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環。

互賴是在新自由制度主義中認為重要的關鍵,考慮到敏感度(sensitivity)及脆
弱度(vulnerability)的問題 就敏感度而言 是 A 國對 B 國的一項政策制定出來時,。,
A 國所受到的影響大小;就脆弱度來看,是一項政策出現時,另一國家所承受的
代價;在這兩者的影響越來越大的今日,唯有一個國際制度的平台讓彼此協商,
在彼此的政策上做相互考量,最後提升相互信心的原則下,這種以信賴為中心的
關係,表現出互賴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性。

Keohane 和 Nye 另外提出一種複合互賴的分析模式,包括了社會間、政府菁
英間的非正式互動關係,或透過跨國公司或組織的交流產生的互動;其次,國家
間的互動沒有層級的差別;最後,當複合互賴建利時,國家間就不會在某些議題
上對其他國家政府使用武力9。

在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中,單一國家很難有足夠的力量去克服相關困難。畢竟
要完成一項國際事務是很困難的,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很難發揮影響力,
因此,要求他國共同處理事務,增加彼此利益,互助相扶持,就成為一個國際制
度架構的最佳時刻。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國家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容易因
為自己的能力不足 而顯得自信不夠 容易猜忌他國 害怕掉落他國的陷阱之中,,,,
這是很典型的現實主義發展理論,也可以說是一種囚徒困境的模式。我們可以看
到,若有一個完整的制度設計,讓每一個國家能夠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擺出自己
的條件,那阻礙是不是會小一點?因此,長久的制度便提供了下列五項功能以說

9
Robert O.Keohane &Joseph Nye(1989),’’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David Baldwin ,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5-26
17



服有意願的國家座上談判桌,以求大家共同最大利益10:

(1)制度提供了國家間合作空間及一個運作平台(facilitate the operation of
reciprocity)
(2)提供資訊(provide information)
(3)讓承諾更有效力(make commitment more credible)
(4)降低交易成本 (reduce transition costs)
(5)建立各國合作焦點 (establish focal points for coordination)
2. 國際合作與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國家會在利益的考量下,與他國做出合作的決定,它也
認為在國際體系中能夠提供足夠的資訊並且促進各國進行合作,會更容易掌握他
國行為者的心態與行為,在不斷的相互合作下,國家也會受到額外的利益,一個
制度的出現,不但能讓國家有明確的規範,更可以減少意外發生,除了降低談判
成本之外,更能因制度的出現而強化彼此11。

表 2‐ 1 新新主義的相關內容比較

國際體系的特徵
新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
追求權力
新自由制度主義
無政府狀態,希望透過制
度來做出平衡機構
主權國家,卻受到國際制
度制約
主要行為者
主權國家
國際關係的特質
零和賽局,是彼此競爭的 非零和賽局,國家有條件

10
Robert O.Keohane(1993) ,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Realist Challenge After the Cold war, in
“David Baldwin ,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p.301-338;轉引自曾嘉文(2003)
11
張亞中(1996),《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頁 88
18



狀態
國際關係的特徵
理性行為
為自身利益著想
注重國家安全

合作相關利益
的合作
理性行為
合作可以產生互助行為
注重經濟
相對利益,一定要搶奪較 絕對利益,只要對自身條
高的回饋
件有助益即可
注重各國平衡
國際間常常出現合作
權力策略
國際合作
制度
注重國際勢力分配
衝突居多
缺少有效管理的機構,國 國家理性,因此相信在一
際間因為缺乏信賴,制度 個有效管理的組織出現
很難起作用
上,能夠解決無政府狀
態。
資料來源:張亞中,1996

(三) 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是近幾十年來關注的議題,在航空時代突飛猛進的發達下,讓人民意
識到原來國與國的距離這麼近。在 21 世紀的當下,時間縮短,距離不再是隔閡,
通訊業的突破,也讓彼此距離更接近;在各主流意識都注重主權的當下,國家間
的重要性增加,也使得經濟交往更加頻繁。就如同前述所提,全球化的連結,經
濟貿易需求也提高,主權體系成為重要的因素,有時建立在經濟體系的連結,作
為一種媒介更為貼切,區域貿易與全球化的重要性是彼此牽連的,軟權力在這個
世代中甚至比傳統軍事權力更為重要,例如新加坡與瑞士,北歐國家就是用經濟
實力搭上了全球化潮流,進而展現一種經濟大國的主權意識。
19




B. Steger 認為全球化一詞可以用於描述過程(Process)、情況(Condition)、系
統(System)以及年代(Age),這是因為全球化一詞自 1960 年出現之後,解釋了各
種國際現象 這也表全球化的範圍有多大 他將全球化一詞用社會學的方式解釋,,:
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互動與潮流,讓固有疆域及範圍的存在變成一種
不恰當,並且全球化也有「發展(Development)」以及「呈現(Unfolding)」的概念
存在12。

Aart Scholte 假設定義全球化為一種促進知識的單字,不同的定義有不同的
價值與利益生成。因此,這應該是一種規範(Normatively)與政治中立(Politically
Neutral),或許也是一種歷史與一種文化設定(Culture Setting),他甚至認為沒有定
義就是定義。因為全球化正在成長,無法用一種精確的關鍵字來歸納。此全球化
是一種生活13,被定義是因為政治事件的產生,以方便讓政治人物讓比較自身的
優劣。

全球化使很多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增加,例如在聯合國、北約組織、國際貨幣
基金(IMF)等組織,這些機構在某一些行為上使得國家主權受到限制,因為在發
展交流的狀況下,必須受限於國際組織本身所設定的條件,因此國家行為者雖然
仍是現在有效行使主權並且使自有人民忠誠的行為者,但在全球化的發展下的經
濟結構卻是目前逐漸提升影響力的另一種管道14。

全球化一詞,讓政治、經濟以及互賴依存等關鍵字連結,這也讓過去思想難

12
13
Manfred B. Steger (2009) ,Globalization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9.
Jan Aart Scholte (2005), Globalization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pp50‐54.
14
Michael Nicholson 著,袁鶴齡、宋義宏、梁書寧 譯(2006),《國際關係的基礎》,台北:韋伯
20
出版社,頁 217‐235。



以解釋現今的國際事件,新現實與自由主義之爭也因此演變成新一代的主義,讓
全球化更強化了自己的立場,全球化主義的概念也強化了新自由主義制度以及國
際組織面向等論點,政治與經濟的交流也使得這一門學科成為熱門的研究主題,
全球化理論目前無法有一個系統的學派,這是一種理念型的歸納意識,有學者爭
論全球化是否為一種西化或是資本化的框架,這在現實的生活中似乎也是一種趨
勢,在整理歸納之後可以解釋成一種為「跨區域、組織的治理或是用於一種資訊
溝通的管道15」都可以引用在全球化的領域內。
判斷力的能力;垂直面向是探討中央與州政府授權擁有相似的政治能力,聯邦政
府制定大方向的總則,州政府則控制施行細則。歐盟在表現聯邦主義的面向上,
則顯示中央機構廣泛的操控會員國的基本需求,這如同聯邦政府在制度良好的聯
邦政策下操控各級政府21。
多數聯邦主義都探討制度面的生成與檢驗聯邦主義以及兩級政府對於社會
制度面的權力分配。歐盟為一種類聯邦型態的組織,因為從內部市場、共同交外
與安全政策、司法、社會政策等面都是由一共同機構發展制定。因此,有很多學
者也常把歐洲聯邦主義與歐洲統合做出連結,但要深度分析歐洲的聯邦主義與傳
統美國的概念仍然有異,但所表現的特徵與原則非常相似。

二、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

最早功能主義是一種社會學的理論,講求一種客觀真實(Objectively Real)的
原則,再來是一種社會面的統合(the Unity of Society),這建立在滿足社會需求的
面向,將焦點專注於個人是功能主義的特色22,字面上的定義解釋為一種理論取
向的社會看法,做為一個系統相依互存的部分,有助於穩定和系統的生存23。

Josephe Nye、Ernst Haas、J P. Sewell、Paul Taylor 以及 A. J.R. Groom 為功能
主義的相關學者,Nye 用「Peace in parts」來描述,整合理論的主權模型著重在
主權的政治面,並且主權是一連串的權力,分配給國家的功能機構;Mitrany 則

21
22
R. Daniel Kelemen (2004) ,The Rules of Federalism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1‐8.
http://web.grinnell.edu/courses/soc/s00/soc111‐01/IntroTheories/Functionalism.html ,檢索日期:
99 年 8 月 24 日。
23
功能主義的定義 The American Heritag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 Third Edition &
24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認為「Working Peace System」是藉著避開正式主權且逐漸降低主權行為者地位
的一種合作制度,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體制建立24。

功能主義大師 David Mitrany 認為要達到和平有三種方法 分別為國家聯合、,
聯邦體系以及功能合作,第一種為國際性組織,利用一種共有的主權及保有自我
認同;第二種為區域性合作,分屬不同的地區競爭體;最後一種為共同因為某些
因素在特定領域中建立權威25,分枝論(doctrine of ramification)為功能主義的論點,
討論假如某一部門整合成功會將此種經驗延伸至其他部門,進而變成一種互賴的
狀況。
「人類需要(Human Need)」以及「公共福利(Public Welfare)」為 Mitrany 認為
國家進行功能主義的出發點為多元主義與實用主義,這表現在可以依照自己的需
要及選擇加入不同的國際組織,並且解決自己的問題。實用主義的部分則是考量
實際作為,以滿足功能主義,藉著功能性的合作,將特定或是共有的考量及需求
交與國際組織進行整合,並讓此組織擁有特定權力或是需求,有效進行合作,將
部分主權交由新的機構,是一種共享主權的過程26。

David Mitrany 認為「計畫」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國家主義的興盛
與經濟生活的轉變下,這兩種因素正迅速的改變現有的國際關係。因此,必須依
賴在一個基本原則下,就是適應政治與經濟結構,以現有的條件轉化成產生更好
的效果,他也認為可以在聯合體系(Association of Unity )的狀況下組織政府間的
共同行為,達到一種和平和社會過程,或者是用傳統的組織方法,就比如司法、

24
Chris Brown & Kirsten Ainley(2009),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K: Palgrave
Macmillan ,pp129‐131.
25
26
Ibid21,pp12‐13。
曾怡仁 吳政嶸(2009),「密特蘭尼的功能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一種比較的觀點」,《台灣國際研
25
究季刊》2009 第五卷 4 期,頁 143-67。



既有權能或是權限的基礎文件(Constitutive Documents)擴展政府權能27。


三、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

新制度主義通常在歐洲整合中占有很大的關鍵地位,此主義的主要論述者有
Ernst B. Haas, Leon N. Lindberg, Joseph S. Nye等學者,此主義也解釋了為什麼歐
盟需要統合以及整合成哪些機構,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認為新
功能主義整合了歐洲統合的一些觀念,並描述成「如何透過一種過程,用政府間
組織且有限度的授權發展成聯邦政體,已在某一些政策領域建立一個有約束力的
集合體(How - through what processes - did an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with
limited authority develop into a quasi-federal polity with the capacity to establish
binding rules in an expanding array of policy domains)」28。
Haas將新功能主義的概念分為三種 分別為政治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y)、,
政治整合(Political Integration)以及溢出效應(Spill-Over)29。另外,他認為整合分
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共同價值與利益(the interests and values),在此階段
欲整合的成員必須擁有共同的價值與觀念,並且冀望一致透過整合;第二階段為
關鍵的政治障礙(the key political hurdle),這一部分為組織一個共同組成超國家機
構(the construction of supranational authority, organs of governance),通常這一階段
最為困難。他認為必須透過經濟等不敏感議題,經由一些循環以及反饋來逐步發
展。因此,他也認為這是一種循環反饋30,當然,就目前所看到的整合經驗中,

27
Adrian‐Claudiu Popociciu(2010),”David Mitrany and Functionalism . The Beginnings of
Functionalism,” Revista Româna de Geografie Politica. Year XII, no.1., pp. 162‐172
28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2010) ,”Neo‐functionalism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Forthcoming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uropean Union ,pp5.
29
30
A. Faber(2006),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Neo‐Functionalism ,pp1‐15.
Ibid 28 ,pp6‐8
26



證明了有一些限制,因為新功能主義主要依賴逐漸擴張的政策制定高於原始的宏
觀設計。簡言而之是一種長期緩步的整合策略,不可能一開始就有一個全面性的
藍圖,因此Haas認為限制有兩種,第一為現代多元工業民主政體;另一點為很難
在一個封閉性的整合案例預測成果,因為最終的情況可能是一種高度不確定性31;
有這兩點限制的產生是因為第一線在的整合實例只有歐盟一個最突出的案例,另
外全球局勢變化莫測,因此要有效的預測結果有一定的難度,也導致了新功能主
義的限制。
Lindberg則將新功能主義建立於一種民主政治的過程,他認為假如必須新功
能主義發生效用,必須有四種條件的出現,首先整合狀況必須已經普遍發生於社
會上,例如已經有某種共同政策或是專門機構;其次國際組織有能力影響社會與
經濟過程;第三必須有更多的參與者或是機構表示有整合的意願;最後為參與國
必須感覺到有一致的利益與計畫,並且和新成立的機構與共同政策做出連結,如
此四點配合,新功能主義的目標整合契機就會出現32。
既然功能主義是整合理論的一脈,對於歐洲統合的解釋也有自己的見解,
Lindberg33把歐盟政治合作用新制度主義定義為「在國家之下用一種基本行為架
構來行動」 這是一種國家放棄欲望和能力處理外國事務和獨立解決國內政策的、「
過程」34;Karl W. Deutsch 認為這是一種「沒有違法下解決衝突的可能」;North、
Ernst B. Haas(1970)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y and An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4 ,pp627‐628.
32
Leon N. Lindberg(1963),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20.
33
Leon Lindberg 為新功能主義大師 Hass 的學生,歐洲統合理論學者,在 60 年與 70 年代的著作
中定義政治整合。
34
Lindberg, L. (1963) “Political Integration: Definitions and Hypotheses”, in B. F. Nelsen & Alexander C.
G. Stubb (eds.) (1994) The European Union: Reading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pp99‐104
27



Koch 以及 Zinnes 定義為「由一種暴力的可能性中產生衝突」,Haas 定義為「整合
過程中必須有政治行為者,在一些不同的國家設定中移轉部分忠誠至一個新的部
分,最後政治整合的過程變成一個新的政治共同體」。因此,在這些條件下可以
將定義組織為歐洲國家行為者在可能的非暴力下解決衝突,並且移轉忠誠度移至
新的中心,處理外國事務以及妥善解決國內內政。

Ernst B. Haas 的書中35提及新功能主義的初探,這是第一次用功能主義來敘
述歐盟機構的歷史,Cini 認為新功能主義有三項特徵,分別為溢出(Spill Over);
其次對於社會團體在整合上的角色定位;第三,這是一種較菁英取向的途徑。

在溢出效應的範圍內,主張從成功或是利益的角度去整合。當歐洲聯盟有效
做出一體性行為時,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功,導致英國放棄歐洲自由貿易加
入歐共體,再進一步導致歐盟擴大與深化腳步,就可以看出擴散在整合所扮演的
重要性 第二利益團體或是社會團體的要求 現今要求便利性與合作機能的社會;,,
不論是外交、國防或是福利措施,都會有進一步整合或是與外國連結,這都會導
致一種深化整合的意義產生;最後是一種精英領導的方式,光有前兩項獨立的因
子是不夠的,只有政治人物做出突破的可能性,並且不斷的衝擊才可能長久,因
此政治人物的風格與支持度是整合程度高低的關鍵36。

每一種主義都有著各自的對世界秩序解讀的規則,在整合理論中也是有一套
自身的邏輯發展,為了解決問題,避免戰爭的可能性,甚至是國際問題出現與解
決,不論是用對內社會福利或是用外部國際組織的方式,強制或是勸說配合行為

35
Ernst B. Haas (1958) ,Uniting of Europe :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1957.轉引自
Michelle Cini (2007), European Union Politic , Chap. :Neo‐functionalism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6‐88.
36
Michelle Cini (2007), European Union Politic , Chap. :Neo‐functionalism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
pp86‐88.



政策行為的呈現。在整合理論中都以轉移忠誠度至某一權力中心為要素,現今的
發展就是避免爭議性問題,在較不敏感的議題上做出整合,下表 2‐2 整理出部分
學者對於整合的意義與態度,今日整合的成效顯著,不論在經濟、工業、科技、
化學以及環保等議題上的整合與發展頗為成功,這也達到了新功能主義所訴求的
「擴散」。

表 2‐ 2 各學者對於整合意義統整
學者
David Mitrany
整合意義
分歧性效果 由另一處的成功導致其他,
面向的整合
Karl W. Deutsch
Haas
有社區意識,提高信任感,
將原有忠誠 行動轉移到另一個新的權、
力中心
Leon Lindberg
放棄外交、內政權力,轉而交付給一個
新的權力中心;自願將各自的期待與政
治活動交由新權力中心
資料來源:整理自吳新興,1995:24‐26

四、歐洲統合理論
歐洲統合的意義是什麼?從1950年以來,歐洲統合就一直是一個政治學上引
起高度興趣的話題,有學者歸納成一種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超國家化
(Supra-Nationalization)或是建立一種後國家政體(Post-Nation Unity)的制度,Ernst
Haas把歐洲統合模式稱之為區域整合中的整合之路,因此 Ben Rosemon在著作
29



《歐洲統合理論》一書中將歐洲統合解釋為「一種依據多變性問題」37的現況,
因為歐盟統合的歷史就是不斷的解決共有問題,因此歐盟機構以及平台都可以看
見有一種解決問題與產生問題循環的痕跡。
Philippe C. Schmitter把近期歐洲統合理論做出整理,歸納出六種元素組成整
合的面貌 分別有理性(Rational) 合法性(Legal) 歷史(Historical) 認識(Epistemic)、,、、、
政治(Political)以及社會學(Sociological)這六個因素38,他認為這六種因素構成了
整合理論,並且每一種理論都有特別屬性的重點,例如在他的著作《新新制度主
義》中,就顯示出有歷史、政治、認識以及社會學等關鍵因素,並著重於這些面
向來發展歐洲統合。
(一)、歐洲統合發展階段
歐盟發展所發展的統合爭議不時在浮現,因每一個國家或是政治領導人物都
創造出自己的一套理論,導致整個歐洲的統合步調不一,以下Alexander所列出
的三個概念介紹,分別為:1.多速(Multi-level)、2.可變幾何(Variable geometry)、
3.菜單(A la carte),1到3對應的變數分別為時間(Time)、空間(Space)以及事件
(Matter);換成一般較常看到使用的理論即是雙速歐洲(Two-speed)、同心圓
(concentric circles)及選擇性進退出(Opting-in/out)39。
1. 多速的意思被定義為一個差異化的融合(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用「時間」
上來推算,基本上接受各個成員國不同性質上的差異,採取同樣的政策與規

37
Ben Rosemon(2000),Theor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US: ST. Martin’s Press ,Scholarly and
Reference Division ,pp.11.
38
Philippe C. Schmitter(2002), NEO‐NEO‐FUNCTIONALISM, in Wiener, Antje and Thomas Diez, eds.”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
39
ALEXANDER C‐G. STUBB(1996),A Categoriz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pp287‐288.


劃,或許不能同時完成計畫內容,但至少會在不同時間上完成目標,為了避
免參與的成員國破壞一體性 擁有共同的目標 通常適用於新的政策出現時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