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7-10-01 20:22:27

諾貝爾獎二三事

諾貝爾獎金怎麼發不完?我也能得諾貝爾獎嗎?——諾貝爾獎二三事

每年 10 月,要說能夠引起全球科學界與社會大眾熱烈討論的盛事,想必一定會有諾貝爾獎公布得主這件事!

諾貝爾獎每年得主公布順序,大抵是從生理學或醫學獎(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物理學獎(Prize in Physics)化學獎(Prize in Chemisrty)拉開序幕,接著是文學獎(Prize in Literature)和平獎(Peace Prize),以及通常是最後一個頒發的經濟學獎(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2016 年的文學獎則被放到最後)

除了挑戰猜測「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會是哪一位呢?」,一起來更深入認識這個鼎鼎大名獎項,讓每年的諾貝爾月變得更有趣吧!

圖片來源:Nobel Prive Twitter 帳號截圖

諾貝爾獎大概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最為世人所知的發明,這個獎自 1901 年至 2016 年為止已選出超過 900 個桂冠得主。圖/Nobel Price Twitter 帳號截圖

諾貝爾為什麼要設立諾貝爾獎?

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化學家、工程師與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 – 1896)靠著他 355 項的發明而成為大富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炸藥。但諾貝爾對於炸藥被應用在各種破壞及戰爭用途上感到痛心,也擔憂自己將以「死亡商人」之名流傳後世,因此在 1895 年寫下遺囑,要把大部分的財富投入在設立諾貝爾獎基金會,用來表彰那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但根據《百年諾貝爾獎》指出,當年遺囑一公布,社會大眾不但沒有拍手叫好,反而引發輿論質疑:「蝦米!你要把這麼大筆錢,拿去辦那個不知道什麼獎,還捐給特定傑出人物?」甚至有律師想挑遺囑的毛病,試圖否定繼承遺產的基金會的存在。

終於在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斷努力下,瑞典國會確認遺囑有效,並根據諾貝爾遺囑進行獎項得主評選,在 1901 年頒出第一屆諾貝爾生醫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和平獎。

Copyright © The Nobel Foundation

諾貝爾的畫像。Copyright © The Nobel Foundation

咦?怎麼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在大家熟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一開始並不存在,而是瑞典中央銀行在 1968 年,為了紀念諾貝爾以及慶祝該行創設 300 周年而增設的,藉此獎勵傑出的經濟學家。從提名、遴選到頒發過程,這個獎項都比照諾貝爾獎,再透過命名方式,把舉世知名的諾貝爾獎名聲「接用」過來,正式名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雖然數學界也有個自己的最高榮譽「費爾茲獎章(Fields Medal)」,但畢竟諾貝爾某某獎還是較受普羅大眾所熟悉對吧。

那為什麼諾貝爾當初沒有設立數學相關的獎項呢?除了網路八卦盛傳的「諾貝爾曾有一位小他十三歲的女朋友,但後來跟著一位數學家私奔了」的我愛的人不愛我版本外,也有人推測諾貝爾受當時科學觀的影響,對數學的態度顯得比較輕忽。而根據經濟學家奧弗爾.索德伯格(Avner Offer)等人所著的 The Nobel Factor 的內容,諾貝爾的父親曾吃過銀行業的苦頭,所以他對於這個領域也抱持一種「只可遠觀」的謹慎態度。是否因為這些原因讓諾貝爾獎沒有設立數學獎,或其實後人也不該自己新增經濟學獎,這些疑問怕是只有諾貝爾本人才知道答案了。

諾貝爾獎得主可得到什麼?

決定諾貝爾獎各個獎項得主的單位有所不同,物理、化學獎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RSAS)決定;生醫獎由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SA)決定;和平獎則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五人委員負責提名和授予(為何只有和平獎在挪威領獎的理由,諾貝爾本人倒是沒有說清楚)。而經濟學獎的評選方式也比照辦理,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諾貝爾獎名單在 10 月公布後,12 月 10 日(諾貝爾在 1896 年過世的日子)會舉行頒獎典禮。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不但從此名字能跟愛因斯坦、居禮夫人、馬丁路德.金恩和海明威等傳奇人物擺在一起,還能獲得金質獎牌、證書,且單項獎金更高達 800 萬瑞典克朗(相當於新台幣 2869 萬元)如果單項得獎人只有一人就是全拿,兩人平分,三人的話會由委員會決定一個公平的三等份數字(每個獎項至多只會有三位得主)。

相比之下,與諾貝爾獎只差兩個字的「搞笑諾貝爾獎」不只每年頒發風格不同的奇妙獎牌,獎金雖說有 10 萬億辛巴威元,但換算下來才新台幣 120 元,大概是飛去當地領獎的機票錢的零頭折抵吧 XD。

AdamBaker@flickr, CC BY-SA 2.0

諾貝爾的獎章,此為化學獎獎章。AdamBaker@flickr, CC BY-SA 2.0

都超過百年了,諾貝爾獎金為何用不完?

自 1901 年至 2016 年,諾貝爾獎基金會已頒出 910 座諾貝爾獎桂冠,這麼仔細一想,諾貝爾獎從首次頒發到 2016 年,也經過了 115 年,為什麼錢都不會花光光啊?

我(諾貝爾)遺留下可變現的資產(價值共約 3100 萬瑞典克朗)應該這樣被處理:由我遺囑執行人透過安全的證券投資的資產,應被轉換成一份「基金」,而投資所獲得的收益,應平均分成五份,年年頒發給那些在當年對人類全體福祉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基金會投資政策的最高標準為保護資產本身,然後可能的話,才是增加擴大基金,最後則為調整獎金的金額。

而根據遺囑,最初的單項諾貝爾獎獎金僅是一位教授 20 年的薪水(當時為 15 萬瑞典克朗,等於是現在的 817 萬瑞典克朗)。但整體來說,諾貝爾獎基金會是依照投資理財順利程度決定獎金,所以它的變動幅度還是挺大,例如 1902 年到 1990 年期間,獎金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可說是狂跌到原金額的三成左右,但 1991 年單項獎金又重新回到 1901 年的水準,到了 2009 年,更飆升到 1000 萬瑞典克朗,但到了 2012 年,因為全球股市低落,單項獎金又縮水回 800 萬瑞典克朗。

想知道諾貝爾獎獎金的歷年增減變化,以及 1975 年後公布的投資資本市值變化,可在諾貝爾獎網站的這裡下載到資料。

所以諾貝爾獎由誰提名,又怎麼選?

提名者除了諾貝爾委員會現任與前任員工,諾貝爾研究院的顧問、國會和政府成員、國際國會聯盟(IPU)成員、常設仲裁法院(PCA)與國際法院(ICJ)成員、國際和平局(IPB)成員和國際法研究院成員外,還有現任法律、政治、歷史與哲學教授。前諾貝爾獎得主也可以參與提名。

當被提名者資格審核通過後,就會產生一個候選人名單。但談到選拔的過程,諾貝爾獎不像奧斯卡小金人獎或台灣的「三金」(金鐘獎、金馬獎、金曲獎)會提早公布入圍名單,炒熱炒熱氣氛,甚至頒完獎後,還會有更多評審廝殺內幕在新聞媒體上曝光,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諾貝爾獎名義上規定所有參與評審者,對於整個提名到評選,不論是誰提名了誰、候選人名單,以及中間的過程都必須守口如瓶,不要說公開發言,連私底下和親友聊聊八卦都不行。整份得主名單資料自當年公布後必須「鎖密」 50 年,一方面是避免讓那些入圍卻沒得獎的人知道後太挫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提名人與評審避開人情壓力,保有更多獨立選拔的空間。

當然,有規定就有例外,如有些諾貝爾和平獎獎項的提名人還是會對外公開他們的建議名單;而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前秘書長倫德斯塔德(Geir Lundestad)還出版了回憶錄,爆料自己任期內得知的某些機密內容,後來和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鬧得不太愉快

看來想提早知道自己今年有沒有被提名,可能得靠人脈發展,看有沒有認識評審委員會的管道了(咦)

2015 年諾貝爾頒獎典禮的一角。Copyright © Nobel Media AB 2015. Photo by Pi Frisk

2015 年諾貝爾頒獎典禮的一角。Copyright © Nobel Media AB 2015. Photo by Pi Frisk

所以我也能得諾貝爾獎嗎?

如果有志於拿下一座諾貝爾桂冠,你除了可以遵照諾貝爾獎得主幾乎口徑一致的「憑藉著熱忱,熱愛、並努力投入自己的工作」說法,找到劃時代的發現、用心寫出動人的作品,以及為人類奉獻一份心力外,你可能還要尋求一些養生與耐心之道。

這可不全是開玩笑的,因為諾貝爾獎的慣例是頒給還在世的活人,並不會追封給已過世的人。而 1901 年到 2014 年所有諾貝爾獎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是 59 歲。雖然諾貝爾本人是希望把獎頒給當年對人類帶來最多貢獻的對象,但現在的評委們則傾向慢慢來。許多研究和作品得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考驗,等上十幾年,才能在 10 月公布名單前的某天,等到一通來自北歐的長途電話:

「您好,這裡是斯德格爾摩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恭喜您獲獎諾貝爾某某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