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評析: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空間

碩博士論文評析

論文名稱: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空間

所屬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          

研究者:顏寧

指導教授:畢恆達 黃宗儀  博士

一、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台北市近三年發展的創意市集作為田野調查,研究者試圖以參與者的角度,用閒逛的方式來分析台北市近三年創意市集的發展,來理解城市空間中的創意市集如何被感知與經歷。

在研究方法上以深度訪談為主,參與觀察與文本分析為輔,訪談對象包含市集主辦單位、市集創作者與閒遊者,透過不同參與者角度描繪創意市集與城市空間、身體感官經驗之間的關連。

研究者挑選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敦南誠品「一卡皮箱秀自己」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三處固定地點、不同空間形式、主辦單位與性質的創意市集,來進行觀察與討論。

其次研究者藉由創意市集空間使用行為來描繪市集場域意涵,並從參與者的身體感官經驗解析創意市集空間的特殊性。

從研究中指出台北創意市集的社交性公共空間的缺乏,而創意市集中的「創意」和「市集」互為表裡,代表一種開放、提供人們與環境和社會對話的場合,也成為都市公共空間的新興使用方式。

 

¢ 關鍵字:創意市集、公共空間、台北、遊逛、感官經驗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研究範圍設定在台北市固定舉辦的創意市集,以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敦南誠品「一卡皮箱秀自己」,與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為主,其餘為短期較不固定的創意市集為輔。

研究對象設定上,目前對市集創作者已有相當多的研究,但對其他參與者,如主辦單位與參與民眾較少著墨,因此本研究將重點至於後兩者。為求信度,研究者安排同一市集不同位置角色的參與者,包括主辦單位、攤位創作者、市集選逛者,符合LincolnGuba1985)增長參與時間、持續觀察和三角驗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於討論創意市集與空間、地方和人的感知上,而選擇使用質性研究方法瞭解在自然設定環境下發生之事件。因此研究者選用文本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由主辦單位的網宣、文宣、刊物、創作者的網誌、參與市集人的評論與回應,加以分析。

(2)    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訪談提供參與者描繪他們所見的世界及與他們認知的意義。訪談對象除了主辦單位之外,創作者需至少投入創意市集一年工作以上且目前仍創作參與,而參與者

3.           研究內容:

研究者以下列三種取徑角度分析市集、空間和參與者之間的關連:

(1)     市集發生地點如何被產生,其空間代表的意義為何?又如何在其中與「地方」扣連。

(2)     就空間形式分析街道、廣場、都市邊緣開放空間和室內的創意市集,並討論市集參與者在不同場所中的身體經驗-他們如何察覺空間、地方,他們的感官經驗為何?

(3)     從實質空間的型式和參與者在其中的經驗,到參與者透過參與其中賦予地方新意義的過程如何進行。

三、案例分析:

1.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分析:

   (1)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產生:

牯嶺街日治時期鄰近總督府的牯嶺街當時稱為九左町,二戰敗後官員撤退前在此擺攤兜售書籍字畫,光復後依循日人模式開始買賣舊書。 1971年後,經濟部遷往牯嶺街附近,市府認為有礙觀瞻,移往光華市場安置,牯嶺街一帶的舊書產業逐漸凋零。

 2000年文化局與中正公所共同舉辦「重溫舊書香-牯嶺街書市」活動,從舊有空間更新使用轉變了公部門對地方的想像,舊書市集成了公部門鼓勵在地社區居民動員的策略。

(2)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參與者的空間體驗:


相較於其他創意市集大部分呈區塊狀分佈的攤位配置,牯嶺街擁有較長的街道軸線。研究者觀察近三次的攤位空間配置,雖無大變動,但有參考遊客問卷及攤位意見,讓攤位、遊客分佈更平均。

(3) 總結: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是台灣創意市集的開端與原型,將舊書、文化、產業於社區空間再現,同時引入新活動、藝術展演,它象徵了沒落產業空間的活化再利用,與地方協力組織在其動員的權力競逐關係。


對參與者而言,創意市集提供了市民接近牯嶺街日常生活的機會。透過懷舊氛圍的形塑和空間設計,可從中想像及回憶。

2.  敦南誠品「一卡皮箱秀自己」分析:

(1)       敦南誠品「一卡皮箱秀自己」創意市集的產生:

1995年敦南誠品書店開幕,書店外部空間-位居忠孝東路、仁愛路、安和路與敦化南路的核心地標,其空間氛圍在政府的有意打造下成了美麗的街道。

1999敦南誠品書店開始24小時,大樓前廣場也隨著書店營業時間延長而聚集越多擺賣異國商品的攤販,創意市集興起後他們也隨之趕場。

20066月籌畫「風格、創意、商品化-談自創品牌與創意市集」講座,並連續十三週舉辦「一卡皮箱秀自己」,各攤位以不同皮箱搭配裝置呈現產品。

 

(2)       敦南誠品「一卡皮箱秀自己」創意市集參與者的空間體驗:


誠品創意市集在週末晚間,於大樓入口的圓形廣場舉辦現場音樂表演,地點在大安路和敦化南路巷子及東區地下街和捷運出口的三角空間,空間條件符合Whyte(1980/1983:54)所謂「面街的主要入口、街道有吸引人目光的店家、入口或來往的人們」的特質,成為容易讓人們聚集的特點。

(3)       總結:

誠品創意市集的特色在於舉辦密度與徵選方法,此外還擁有誠品講座的資源,與星光廣場的合法使用權,較其他市集所沒有的高度主體性。


敦南誠品作為台北的文化地標,經由創意市集創造了廣場街角舞台的生命力,與市民對於廣場上多元事件發生的期待。

3.  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

(1)       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的產生

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異於牯嶺街和誠品的第三種類型,沒有固定的地點及舉辦模式,他們既非公部門也非資本,而是自掏腰包的民間團體。主要由Species Records、林欣儀和DJ MART三名成員組成,用電影、藝術、音樂、號召青年和原創自我,擁有一群意念強烈認同的市集參與者。

CAMPO首次於建國啤酒場,2006年上半年移至西門町電影公園。

20077月,當CAMPO和西門電影公園漸漸打開知名度,西門電影公園管理者-台北市文化局和經營該場地的中國時報,卻決定不再出借場地,迫於最基本的場地問題,CAMPO開始展開全台巡迴:「美其名是全台巡迴,但真相是-台北的空間不是租金高的嚇人,就是公家場地申請程序繁瑣限制一堆,我們根本沒有適合的場地可發生CAMPO…」(CAMPO2006

(2)       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參與者的空間體驗

台北電影公園位於西門町的邊陲,因地理位置偏遠、無吸引人之活動、其設計留下大面積的中央空地和周邊多邊緣的零碎空間,容易讓廣場中央成為視覺焦點,因此電影公園使用行為多發生在零散地帶,通常是少數經過、短暫停留的小團體或個人。

CAMPO的市集散亂的攤位與鬆散的組織結構恰好與電影公園的開放性空間一拍即合,為電影公園帶來一種雜亂隨性的行為使用模式。

 

 

 

 

 


(3)       總結:


CAMPO成功的掀起創意市集的熱潮,它炒熱了電影公園將人們引入,並同時將次文化與西門町在一次次的活動中進行疊合、混種與強化。

四、研究結果:

創意市集是各方參與競逐的場域,其意義在權力交纏、勝出與消解中不斷改變,市集的個性也由地方、空間型態和參與者性質相互影響。人們可以經由市集認識不同社群的群眾、事件與自己的身體,從視線、聲音、觸覺、情緒與空間的尺度等感官經驗拼貼市集,同時也記憶城市的面貌,集體創作共同享有新的文化地景。當創意市集越蓬勃,在城市中不同空間依節日的節奏出沒現身,逐市集而居的創作者與參與市集的市民共同編織公共空間的可能。

透過創意市集,公部門或資本家想像一套關於文化、創意的未來或好生意,創作者的小靈光因此被守護、點燃或放大,而遊逛市集的人們則由身體與感官的實踐拼湊都市樣貌與記憶地方的線索。

創意市集指出了台北對於社交性公共空間的缺乏,創意市集中的「創意」和「市集」互為表裡,代表一種開放、提供人們與環境和社會對話的場合,也成為都市公共空間的新興使用方式。

 

五、研究者後續研究建議:

1.  文化全球化的討論:本研究僅將焦點放於台北的幾處創意市集,若以區域尺度來看中國、台灣、

新增時間 : 2010-12-24 16: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