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27 16:55:10

week5 note

工業革命
(1)定義
1.狹義:
工業革命是由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生產工具的改變。
2.廣義:
是整個社會經濟組織的改變。
3.綜合定義:
生產過程上應用機械代替傳統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包括:工業機械化, 動力應用於工業, 工廠制度的發展, 運輸和交通的革新, 經濟活動資本化。
4.中產階級
工廠或礦山及鐵路的主人,是工業資本家,又稱市民階級。
5.資產階級
資本家或著稱作雇主。
6.無產階級:
指沒有生產工具的階級,大多指工業革命後大量農村剩餘人口進入都市成為勞工。

(2)變化:
1.資源方面的變化:
1.採用鋼鐵做為主要新的基本原料。
2.新能源包括:燃料和動力如煤, 蒸汽機, 電力, 石油和內燃機。
3.發明新機器減少人力增加生產。
4.出現工廠制度,勞動分工精細和作用專門化。
5.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包括: 蒸汽機車, 輪船, 汽車, 飛機, 電報和無線電。
6.使用自然資源和機器大量生產物品。

2.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1.農業工業化:
機械生產促進農具進步並加速農業革命。
2.資本主義制度的盛行:
工廠制度不適用於小型生產。資本, 原料, 機器和工人的組合產生了工廠組織。工廠組織需不斷擴大,需要高度分工何運用複雜的機械。
3.新的世界經濟觀:
1816年英國採用金本位制,漸漸形成世界市場,貿易, 金錢, 資本, 人物均不受國界限制,全球皆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
4.人口劇增和工業城市發展。
5.新社會階層形成:
資本家和勞動群眾,他們構成了工業社會的主體。
6.新思想興起:
自由主義, 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各種新思想成立。

3.人類心裡的變化:
人類提高了能利用資源和征服自然的信心。


(3)工業革命時期:
1.十二至十三世紀:
早期的資本主義奠定了有利於商業和貿易發展的環境。

2.十五至十八世紀:
歐洲由於農業技術的變化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發生農業革命。不僅促進了農業進步,更有剩餘的人力及物力,可以投入工業發展。此外,新航路與地理大發現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不僅擴大原有市場更提供了充足原料。

3.十六世紀之後:
1.列國制度的形成促使歐洲各國互相競爭:
有了地理大發現後的重商主義,各國鼓勵發展本國工業及航運業,紛採關稅壁壘政策。
2.新教徒勤儉而具有企業精神:
喀爾文教派要人努力工作,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3.重商主義的發展:
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扮演保護主義,並助長了歐洲的帝國主義。

4.十七至十八世紀:
科學與人文思想突破了傳統,形成了工業革命主義的基礎。

(4)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的原因:
1.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
國會於1624年通過[專利法],規定任何生產技術的新發明,發明人均可以向政府申請專利,由於發明家的利益得到了法律上明確的保障因此獲致鉅富,提高人民從事研究發明之興趣。
2.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相繼擊敗西班牙及荷蘭等國以後,成為海上霸主,航海特別發達,商品外銷與原料的內運均較其他國家方便。
3.具有廣大殖民地,可利用殖民地豐富的原料製成商品或取更多利潤。
4.富有的國家有充裕的資金可用於投資工業技術的改良與新工業的建設。
5.議會政治的確立,使英國成為最重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光榮革命後政府對外發展國際貿易, 開過殖民地, 對土地所有權的釐清, 稅收制度現代化, 農業商業化, 道路交通與郵政的建設, 中央營行與保險業的成立, 法律對於私人財產與商業保障,皆為歐洲的前端。
6..成為農業革命最成功的歐洲國家,而國會推行的圈地運動,造成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及地主之手,因此佃農與自耕農必須前到城市中,為工業生產提供勞力。
7.英國有豐富的天然煤, 鐵礦與鐵是生產機器的必需原料。
8.社會風氣與思想較其他歐陸國家更自由,學術較發達,政府也制定較多有利於貿易的法規。
9.紡織機器的改良與發明。
10政治因素:
地主與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權利較大,故在政策上能與自身利益結合。
11.國會:
政府與土地貴族與資產階級關係密切,故政策上能完全支持工業革命。

(5)改變
1.機械:
飛梭-紡紗機-動力織布機-軋棉機
2.動力:
經過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成為了工業的主要動力,加上蒸汽機在火車與輪船上的應用,推動了商業發展。
3.其他歐陸國家工業化較遲的原因:
戰爭與革命動亂造成經濟陷於混亂,還有義大利與德國的國家分裂造成市場不統一也比較來得小,傳統的同業工會禁止建立工廠制度,限制了新經濟的活動。十九世紀中傳至法國及比利時,1860~1870傳至德國,1890年傳至俄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

(6)影響
1.資本主義發達
2.新世界經濟體系的出現
3.人口集中都市
4.貧富不均與勞資糾紛
5.農業工業化
6.國際差距出現
7.中產階級的得勢
8.工人群眾的出現
9.環境污染的問題
10.新帝國主義的出現
11.各種社會經濟學說出現(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及社會主義等)

(7)資本家的訴求
1.政治上:取得參政權
1.工業資本家都想打破土地貴族和高級教士壟斷政權的現狀,藉著參與政黨並提除改革,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2.經濟上:支持自由放任的原則
1.反對政府對商業設置任何限制
2.反對政府改善勞工待遇的各種努力。

(8)勞工階層的不幸與工會發展
1.勞工的不幸:
居住環境不佳,且常待在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環境,薪水不高,福利也不受到雇主重視。
2.工會發展:
政府頒發[結社法]禁止工人組織團體,工人只能組織秘密團體,直到1824年工會合法化,成世界上第一個允許公會合法的國家。1851年勞工要求改善工作環境及增加工資,並以罷工,怠工及破壞廠房等激烈手段。1884年勞工皆獲得選舉全。1880年工會運動漫延到比利時, 法國和德國。
3.烏托邦社會主義:
是一個幻想出來的國度,依竊都是虛構而完美的。藉此反諷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亂象,在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皆相信人都會為了建立一個理想社會而放棄己利的人,以和平方式建立這種理想社會。生產著擁有生產工具, 自給自足, 合理分配,而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合作式制度。
4.馬克思社會科學主義:
不能只用提倡理想和合作的方式,必須推翻就有的社會體制,建立新社會。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革命。
5.費邊社會主義:
溫和的社會主義,以研究社會實況和投票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主張革命。
6.工團主義:
認為工會及其聯盟誓將來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工會必須脫離政黨而獨立,以革命性手段讓資本家的產業不發生效力,工會反對國家主義與軍國主義,並對抗資本家與資本主義,並相信工會是將來生產分配的機構與改組社會的基礎。
7.無政府主義:
思想極端,不相信社會主義者所提出的各種方案,廢除私有財產及現有的政府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上層的統治,回到個人自立自主的狀態,或是由平民組成的工作團隊。
8.孔德主義;
實證主義,用科學,客觀而精確的觀察,歸納,並產生通則,才能獲得正確的知識。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