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6
W6
課程重點:大國崛起─帝國春秋
(一)德國第一次統一的背景
公元800年,一個日耳曼大漢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經多年的東征西討,終於接受羅馬教皇的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曼大帝去世後,他的孫子將法蘭克一分為三,三個地理上分別為約在德意志東部的地方、一個約在法蘭西、一個約在義大利。公元919年,王位落入薩克森公爵的手中,就把東法蘭克王國改為德意志王國。
日耳曼的習俗奉行諸子分治的傳統,沒有嫡子世襲的制度,這讓王國被越分越細,在精神和政治上從來沒有形成一個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認可的核心。
1618年天主教陣營和新教陣營爆發了一場30年戰爭,結束後仍然沒有統一德意志。政治分裂,經濟也跟了分裂,德意志關卡重重,收稅繁重,每個小國的關稅和貨幣沒有一致,商品難以流通,十分麻煩與混亂。其中一個叫做普魯士的邦國開啟了統一之冠。1701年「普魯士的國王」加冕典禮舉行,腓特利一世成為第一任國王,從此開始,「統一國家」的意識,開始在整個普魯士滋生。
(二)那些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日耳曼的習俗奉行諸子分治的傳統,沒有嫡子世襲的制度,這讓王國被越分越細,在精神和政治上從來沒有形成一個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認可的核心。所以德意志的詩人席勒曾發出沉重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三)德國第一次統一的影響?
斐莉二是實行開明專制,約束軍隊不得擾民,禁止強征青年入伍,促進生產和商業發展,允許新聞出版,倡導義務教育,鼓勵科學發明,大力發展經濟。
(四)德國第二次統一的背景?
斐特利死後20年,拿破崙席捲歐洲,普魯士戰敗投降,失去機戶二分之ㄧ的領土,又淪為德意志的一個小邦。
(五)德國第二次統一的影響?
戰敗後,普魯士臥薪嚐膽,在這期間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教育學家、哲學家與思想家。1819年一位叫做李斯特的經濟學家,長途奔波,在各邦間遊說德意志必須統一,關稅制度必須剷除。1862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1866年一個北德意志聯邦出現,這後來成為德意志帝國的基礎。1870年普法戰爭開戰,次年法國戰敗,德軍開進凡爾賽宮,統一的德意志國家誕生。
課程重點: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重點二: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意義
(一)民族主義的定義?
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人類愛鄉土與愛族群的心理,是人類最自然、最廣泛的思想。
(二)民族主義的意義?
1.理論的由來與提出
2.重要性:就歷史發展而言,民族主義乃是現代時期的產物,有人並視它為現代化的表徵。
3.內涵:民族主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治,它們相信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才可能是平等的大同世界。
4.正面的影響:凝聚全民的認同感,形成民族自治,含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若遇外海,一定會奮起抵抗,維護民族自尊心。
負面影響:若為野心家操弄,可能會藉民意擴張權利,導致極權政治,甚至未爭取民族尊嚴,生存空間而向外侵略,如希特勒,有的甚至產生民族優越感,形成殖民主義。
(三)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a上古的「種族中心立場」:民族主義不是在人們具有民族情感時,就能產生。例如古代希伯來人與希臘人,都有明顯的民族情感,但都沒能形成民族主義。
*b從羅馬帝國到中古基督教會的「大同統一觀」:羅馬帝國強調一統天下的霸權,而中古時期掌握統治大權的基督教會,則提倡超越民族與國家即所謂「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統一信仰,這兩種帶度都是大同一統觀,對於民族主義的發展沒有幫助。
*c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城邦(前500年)→民族國家(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民族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一家
(四)民族主義的目標?
*a目標:爭取民族統一與獨立和建立民族國家,以對抗國際主義或其他民族的控制。
(五)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階段?
*b形成:十九世紀後,經過學者與革命家的闡述,民族主義的思想體系才呈現龐大深精的面貌。但遲至法國大革命以後,才形成現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及真正的民族國家建國運動。
*c意義:是塑造近代史的另一股重大力量
*d 區域:民族國家成功發展於歐洲,其後遍及全世界大部分區域。
重點三:帝國主義
(一)舊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十五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侵略,至十八世紀,除將整個西半球占為己有以外,還向亞洲各地侵略。
(二)新帝國主義的定義?
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劃分成工業發達的強國與工業落後的弱國。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注意工業製成品的外銷與工業原料的爭取;工業落後的國家則成為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
(三)舊帝國主義的目的?
主要是經濟掠奪(即所謂重商主義),以輸入母國海外所得的貴重金屬為富國的方法,領土野心則不多見。
(四)新帝國主義的目的?
包刮經濟利益,武功追求與外交政治的競爭。具有明顯的領土野心與政治目的,爭奪瓜分亞洲與非洲的市場和勢力範圍。
(五)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反省?
影響:造成文化與民族衝突極大,常使得被侵略的國家深刻反省其本身的傳統價值,而產生當地主張西化或保守立場的新舊之爭。新帝國主義通常對於被控制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文化動盪。
反省:帝國主義的「文明教化」億一開始被強調,「白種人的負擔」一說便是這種概念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者亦大力抨擊帝國主義,指為西方本主義的惡行表現;一次世界大戰後汎帝國主義呼籲全世界,殖民地區爭取自治或獨立的運動越為興盛。而現今所謂新型的帝國主義,指的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經濟上的剝削。
(六)帝國主的自圓其說?
A白種人的負擔:
強調西方人對落後地區的教化和開發貢獻
B 社會達爾文主義:
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道理,說明社會上的成敗得失。適者指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貧窮則說明一個人或群體的不適。這個主意深受社會學者的批判,因為它忽略了許多有權有勢者其實不是生存競爭的勝利者,而只是家世好,受前人庇蔭,這些人其實無過人之處。
重點四:民族國家
(一)民族國家出現的背景?
法國大革命時期,因對內爭取自由平等,對外保衛祖國而致民族主義興起。革命動搖了傳統社會與王室統治,使得人民效忠的對象由王室轉為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觀念。拿破崙的征戰,激起其他地區的民族情緒,加上浪漫主義運動掀起各民族追慕其原有的制度、習俗、語文等傳統文化,對民族主義有推波助瀾之效;
工業革命所造成的強大中產階級與自由主義份子,接[摁為民族國家符合其利益,使得民族主義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民族主義一直是世界主要潮流之一,它對近代民族爭取自由權與統一有莫大的貢獻,但也由於過度發展,形成帝國主義與極權政治的興起。
(二)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A三大動力: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浪漫主義
B作用: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三方面,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和行動。這三種力量對現有的民族國家有強化民族性的作用。
C特色:這階段的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
D歐洲代表國家:德國、義大利
E 歐洲以外的國家:1.美國:南北戰爭→民族建國運動→向外擴張
2.日本:1854年開港後,受到列祥的刺激,國內要求團結呼聲大起。經歷明治維新後,日本脫胎換骨。
(三)德國第一次統一的歷程?
1864年丹麥戰爭→丹麥兼併什列斯威,德意志同盟通過決議反對,並號召全德向丹麥作戰。
1866年普奧戰爭→四月,普奧共同出兵進攻丹麥時即各懷鬼胎,丹麥戰爭後即對什列斯威、荷斯坦的占領和在德意志境內的優勢。六月,普魯士以奧國「違反諾言」為藉口,派兵進佔荷斯坦,迫使奧國對普魯士宣戰。結果普魯士戰勝後,俾斯麥將原有的日耳曼邦聯解散,邀日爾曼北部二十一邦,改組成北日爾曼聯邦,以普魯士為元首,向日耳曼統一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1870年普法戰爭→北日爾曼聯邦成立後,上有四邦受到法皇拿崙阻擾,因此俾斯麥認為法國也是祖饒日爾曼統一的敵人。因此俾斯麥利用西班牙王問題,激怒法國,引誘法國向普魯士宣戰。結果法國因彈盡糧絕,拿破崙三世也被俘擄。兩國最後簽訂和約,法國除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以外,還賠管五十億法郎。
1871年一月中旬,當普軍上在為攻巴黎之際,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南部四邦簽約加入帝國組織,至此日耳曼全境統一。
(四)南北戰爭對美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南北戰爭及其後的改革與建設可視為其民族建國運動,因為它對美國「國民」的定義與全力作了一番重大的調整。但也可視為一個失敗的民族主義革命,因為它是聯邦權與州權衝突的結果。國會決議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條款,禁絕美國境內奴隸制度。第十四條,規定凡出生或歸化於聯邦,並授其管轄者均為聯邦及其居住之州的公民。代表美國黑人公民權的確立,另一方面也表示美國人不僅為各州公民且也為聯邦公民。美國各州不得退出聯邦體制。
(五)日本民族國家發展歷程?
自十七世紀以來實施鎖國政策,直到江戶幕府與美國培里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和函館才結束。開港後,列強嚴重衝擊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幕府沒有能力解決亂象,民生漸形凋敝,各地志士要求團結一致,尊王攘夷的呼聲日益強烈,最後德川慶喜在1867年取消幕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並以「求知識於世界」和「破除舊日陋習」為目標,廢籓置縣,廢除階級制度,大力發展工商業,從而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稱為明治維新。1889年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確立天皇的絕對權威,同時積極對外擴張,併吞琉球在發動日清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