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3-05-01 23:38:03

食物的歷史讀書心得報告

食物的歷史讀書心得報告
繳交日期:102年5月1日

圖書編號 986-7174-19-4

書名 食物的歷史

作者 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Fernandez-Armesto, Felipe)

出版社 臺北縣新店市 : 左岸文化出版 : 遠足文化發行, 2005[民94]

姓名 李宜靜
班別 UA3
學號 1098209002

一、請簡述「食物的歷史」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例子並說明這個例子重要的原因?

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例子,我認為是最初的食品科技---火。書中提及,從火的馴化到用火來烹調,不論在實際層面或觀念上,都得發揮創意十足的想像力,才能跨越這重大的一步。這個例子重要的原因是,火的存在對於人類的文明,不單單是飲食方面而已,有很大的貢獻。我最在意的部分是武器的部分。如果沒有火,就無法冶鐵,無法做成武器。在早期時代當人們產生衝突,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得不使用工具來捍衛保護自己時,冶鐵的技術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可以做成刀、劍、盾之類的。在人類保衛自身安全的歷史中,火是不可或缺的一角。


二、請用200個字寫出你對「食物的歷史」一書中「食物與階級」的看法。

由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擁有較多資源者佔有優勢。在食物與階級這個章節中,作者以擁有較多食物者做為優勢方,好比現代的金錢一樣,是一個區分社會階級的象徵,用以衡量人的地位。從古時代人類的骨頭來判斷,能推論出人的營養程度和那個人的階級息息相關。當然是地位越高,擁有最多食物的族群為最上層。其實我認同作者的想法是因為,現代的飲食越來越走向精緻化,越精緻也越貴,吃得起的人當然也要比較有錢,所以也就間接的突顯了社會的階級,在吃得起與吃不起的人之間挑起了不公平的紛爭。

三、請用200個字寫出你對「食物的歷史」一書中「餵養巨人」的看法。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的性質也逐漸改變,人們開始對食物進行所謂的大量化過程。同一時間,現存的生產與供給的結構產生了新的運作模式。全球的人口數也在暴增的狀態下,持續擴張對飲食的需求量,在開發中國家,對食物的需求更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記錄。而已開發國家對食物的需求量更是可觀,因此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餵飽人們。現在隨處可見的食物浪費,我想是因為食物需求量仍大,但是生產量和供應量卻更大。這個現象跟以前缺乏糧食的時候成了對比,人們應該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資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