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27 22:33:32

week5

筆記:

第一節:大國崛起─工業先聲

1.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17世紀英國擁有許多殖民地,他們不僅掌握充分的資源,新的商機與市場也漸漸擴大,而當需求在極短時間內大量提升時,人們得尋找新的方法來提高生產技術來增加生產量

2.那些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牛頓:他的偉大研究打破了許多舊思維及解開人民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他鼓勵人們以積極的眼光看世界,並激起大眾對於科學的狂熱
-瓦特:改良當時笨重的蒸汽機,使工廠不用再設在有河水的旁邊,之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漸漸被改良的機械化生產所取代
-密斯:他的富國論提倡新秩序,鼓勵國家採取自由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本。

3.工業革命影響了什麼?
-創造了許多的新發明
-提高生產效率
-促進了學科(工程和科學)的發展
-專利權的出現
-都市化的現象:大量的鄉下人移往城市定居
-延伸出新的社會思想
-交通便利(蒸汽火車的出現)
-人們的思考
-慈善機構的成立



第二節:工業革命及其發展
1.工業革命

2.工業革命的定義
1)狹義: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生產工具的改變
2)廣義:工業革命是社會經濟組織的改變
3)綜合定義:
-工業機械化
-動力使用於工業
-工廠制度的發展
-運輸和交通的革新
-經濟活動資本化

3.工業革命的特點
1)導致資源方面的變化
-採用新的基本原料,主要是鋼鐵
-採用新的能源,包刮燃料和動力如煤、蒸汽機、電力、石油和內燃機
-珍妮紡紗和動力織布機的發明,減少人力來源的增加
-出現工廠制度,使勞動分工精細和作用專門化,資本主義盛行
-出現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 ex:蒸氣機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報、無線電
-由於這些工業科技上的變化,人類才有可能使用自然資源與機器大量生產製成品

2)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農業工業化:工業發展刺激了農業的進步,加速工業革命,機械生產促進農具進步。
-資本主義制度盛行:資本、原料、機器和工人結合,產生了工廠組織,工廠組織逐漸擴大,需要高度分工和運用複雜的機械
-造成新的世界經濟觀:英國提倡自由貿易,採用金本制,漸漸形成世界市場,貿易、金錢、資本、人物,均不受國界限制,全球被納入整個經濟體系
-人口劇增和工業城市發展
-新生社會階層形成:資本家和勞工群眾,他們構成了工業社會的主體
-新思想興起: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新思想形成

3)心理上的變化:人類提高了能夠利用資源和征服自然的信心

4.工業革命的基礎
1)十二、十三世紀以來的變化:自十二、十三世紀以來,早期資本主義以逐漸建立了有利於商業和貿易發展的環境。
2)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由於農業技術的變化與城市人口增加等因素,發生農業革命。新航路和地理大發現,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不僅擴大原有的市場,還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3)十六世紀以後:
-列國制度的形成促使歐洲各國互相競爭:宗教戰爭後,歐洲各國紛紛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而獨立,各國為了生存彼此競爭,加上地理大發現後的重商主義就是某程度的國家主義,尤其法國手段較嚴厲,正負直接積極干預商業經營,歐洲各國皆採法國模式,僅有英、荷不是
-新教徒勤儉而具有企業精神:喀爾文教派要人努力工作榮耀神,認為借錢給人取得利息是合法的,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商主義的興起:強調累積金銀貨幣和對外貿易,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扮演保護主義的角色,它助長歐洲的帝國主義
-十七、十八世紀:科學與人文思想突破了傳統,這些難得的條件同時匯集,形成了工業革命發生的基礎


5.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原因?
-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國會於1624年即已通過《專利法》,規定任何技術的發明,發明人皆可以向政府申請專利,發明家的利益得到了法律上明確的保障,因此常能致富,提高人民從事研究的興趣;查理二世時代,英國又設立倫敦皇家學會等研究機構
-英國在十六、十七世紀相繼擊敗西班牙、荷蘭等國以後,成為海上霸王,商品的外銷與原料的內運均較其他國家便利
-英國在十七十八世紀間,目標在掠奪海外殖民地,殖民地原料多又有廣大市場,英國從中獲取利潤
-十八世紀,農業也走向資本化,富有的工商業家,有充裕的資金,投資於工業技術改良的研究,與從事新工業的建設
-英國對內加強各種商業性的組織,對外發展國際貿易,開拓殖民地
-由國會立法而推行的圈地運動,造成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或地主之手,許多佃農和自耕農,被迫遷移到城市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勞力
-英國擁有豐富的天然煤、鐵礦,煤鐵從此成為工業建設的生命線
-英國的社會風氣及思想比歐陸國家更自由,政府訂定了需多有利於貿易的法規
-十三世紀國成為歐洲羊毛紡織業的中心,地理大發現後,英國紡織業改織棉布,促成紡織機器的改良與發明

專利法對工業革命的貢獻?

-發明人可向政府申請專利,他們的利益得到法律上明確的保障,因此常能致富
-提高人民從事研究的發明興趣
-設立皇家學會等研究機構,提倡科學之研究



6.工業革命的發展:以英國為例

1)紡織業在機械與動力兩方面產生了一連串的變化
-機械:飛梭→紡紗機→動力織布機→輒棉機
-動力:礦業→工廠→運輸
1770年經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成為工業的主要動力,蒸氣機在火車與輪船上的應用,使運輸改善並擴大了市場,更推動了商業的進展

2)政府支持與民眾接受新的生產方式
-政治因素:
A立法→ 歐洲一般專制君主害怕新的產業力量侵擾王權,所以不積極立法幫助資本主的開展,英國則由於光榮革命之後,地主與資產階級在會議中的權力較大,故在政策上能與自身利益配合
B國會→英國政府本與土地貴族及資產皆極關係密切,因此符合鄉紳利益與資產階級的政策,親土地貴族與資產階級的國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社會文化與背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化水準提升,資產階級在社會上的地會日益提升,他們不斷向傳統以貴族與教室為主的統治階層挑戰,以提高他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7.工業革命在歐洲的傳播與發展

1)工業革命在歐洲傳播的過程?
十九世紀中傳至法國與比利時,在1860~1870年代傳至德國,1890年傳至俄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等,1870年代以前受影響最大的地區為美國東北部,紡織業與製鞋業興起於新格蘭一帶有關,鐵路也促進了賓州煤鐵業的發展

2)歐洲工業化較遲的原因?
-戰爭與國內革命動亂
-義大利與德意志的分裂妨礙其經濟的發展
-傳統的同業公會禁止在古老城市內建立工廠制度,限制了新經濟的活動,農民的傳統態度,也妨礙勞力市場的形成



8.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的影響?
-資本主義發達
-新世界經濟體系的出現
-人口集中都市
-貧富不均與勞資糾紛的問題出現
-農業的工業化
-國際差距出現
-中產階級的得勢
-工人群眾的出現
-環境汙染的問題
-新帝國主義的出現
-各種社會經濟學說產生(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

2)中產階級的定義?
一批工廠、礦山和鐵路的主人,成為工業資本家,他們是中產階級,又稱市民階級

3)資產階級的定義?
中世紀手工業開始分化為兩個階級─雇主和雇工,並且形成一種新的階級觀念,把資產者這個概念用來專指雇主,由此就產生一種強調資產者(或資本家)

作業: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革命家的原因為何?
1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
2英國航海事業特別發達,商品的外銷與原料的內運均較其他國家便利
3有廣大的殖民地,殖民地原料豐富,又有廣大市場因而獲取利潤
4對內加強各種商業性的組織,對外發展國際貿易,開拓殖民地
5國擁有豐富的天然煤、鐵礦,煤鐵從此成為工業建設的生命線
6社會風氣及思想比歐陸國家更自由,政府訂定了需多有利於貿易的法規
7英國紡織業改織棉布,促成紡織機器的改良與發明
8交通運輸的發達,蒸氣火車的出現貢獻極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