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簡赫琳的國際政治天地

2012-01-02 18:59:47

公民參與和治安

文藻外語大學 國際事務系 政治學博士 簡赫琳 撰

治安問題應該是個要從下而上,用去劣根式解決問題的議題,並非高層代表下台鞠躬表示歉意,民意代表帶受害者開記者會將暴行公諸於事就可輕易解決的。治安問題也不是個責任只在警察肩上的議題,更需要公民的參與,各方民間組織與政府更有創意的合作。

特別有趣的是,維持治安,或創造一個更安全的居住或工作環境,依賴的往往不是傳統救火式或案件導向的警力介入,早在30年前,美國政治學家Wilson 及犯罪學家 Kelling於1982年提出了頗俱影響力且切入點很不同的「破窗」理論 (Broken Windows)。此理論強調,提高區域安全感及預防犯罪的重點應該是在強化檢舉並確實懲處「低層次犯罪」,如路邊隨意堆放垃圾、塗鴉、酒醉鬧事、成群喧囂、當街便溺、破壞公物等,而非只是一昧將焦點放在重大刑案。原理很簡單,就好比一棟已經破了五個窗還是都沒人修理的大樓,宵小更會肆無忌憚的破壞其它一百個窗,塗鴉,甚至大膽的進去放火,或將其變成犯罪發生地。許多研究也顯示,一個社會若是充斥著越多類似無人關心的「小惡」,此將導致更多更嚴重的惡行。此外,社區中若是有「破窗」、已經不亮的路燈、被撞歪的路標、破損的行人磚等都應該儘快修復。這些看似也和犯罪無關的小地方卻可以很實在的反應出這個區域究竟有無公民或政府關心 ,還是已經呈現無規範的狀態 (Normlessness)。

公民參與在維持治安及修復「破窗」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呢?

許多先進及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幾乎都在推動所謂 「社區導向警政」 (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 COP) 模式。這樣的治安策略重點在於預防犯罪,且主力並非只放在警方的增加去逮捕更多的罪犯,而是想納入更多公民、民間團體、社區代表進入治安政策的制定過程,追根究底的一起找出「問題」所在,而非只解決一件又一件的「個別案件」。

以亞洲基金會 (Asia Foundation)在孟加拉的COP推廣工作為例,這個為了亞洲地區的民主、人權、治安致力已六十餘年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2003年於孟加拉開始一系列的社區導向警政計畫。在其計畫的三步驟中:

第一:事實發掘 – 此民間組織先派遣大量的工作人員到孟加拉的許多社區去做訪談及調查,了解每個社區中各種階層,如宗教人士、婦女、官員、警查面對及感受到不同的治安問題及目前處理狀況。

第二:社區與警政合作基準調查 - 為了之後可以方便比較實施COP前後的效應,該組織先選定Bogra, Jessore, and Madaripur三個地區,和當地的三個非政府組織合作 Banchte Shekha, Madaripur Legal Aid, Association 與 Light House,評估三個COP先期計劃的可行性及將會遇到的挑戰等。

第三:執行三個社區導向警政前期計劃(Pilot COP) – 建立警方與社區的信任關係;透過舉辦公聽會、遊行、音樂會、行動劇、與學生座談及出版物等傳播COP相關教育大眾資訊;成立警民合作論壇 (Community Police Forums, CPFs)等。

我們身為公民的每個人,除了可以抱怨每況愈下的治安問題之外,其實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不論你/妳是何種身份,是農人、學生、上班族、老板, 都可以為社會的治安盡一份力,一起和政府努力檢舉及立即修復社區中「破窗」的情況,讓我們每天居民及工作的環境是個有人時時關心,安全不允許輕易被破壞的地方。

亞洲基金會COP計畫:http://asiafoundation.org/in-asia/2007/10/31/from-bangladesh-building-trust-between-the-bangladeshi-people-police/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