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4-04-04 21:31:29

俾斯麥

一、 為統一發動戰爭
1. 普丹戰爭-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什勒斯維希劃歸普魯士統治,霍爾斯坦則歸屬奧地利。
2. 普奧戰爭-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
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
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霍爾斯坦,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
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3. 普法戰爭-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
二、 統一後解決內外問題
1. 國內-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
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2. 國外-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 息,培養國力。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
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
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