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6 10:34:44

地理筆記(十)

重點整理
第一節:都是概說(一)
(一)認識聚落
1.因為過去居民多以農業為生,臨河除了易得水源,更可兼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力,基本的生活資源較豐富,所以經常成為聚落文明的高度發展區。
2.聚落位於河邊的好處有易得水源、河運、平疇沃野、漁業,還有可出去洗衣、挑水;而缺點就是很潮濕、有蚊蟲、易遭水患、容易飲用到不潔的河水,以及小孩很容易溺水。
3.(1)鹿港在清代曾是台灣中部的門戶,全台僅次於台南第二大城;但現在的鹿港,昔日的交通地位已失,卻因保存了較多的聚落原貌,轉變為已文化資產及傳統古風著名的小鎮。
(2)小林村因被土石淹沒,所以現在成為一片平地。
(3)文藻以前旁邊為農田,現在變成馬路。
(4)鹽城鎮的沒落。
(5)九份原來有很多的金礦,但經日本搬運後,已所剩無幾,逐漸沒落,但因當地的文化氣息而吸引了許多遊客,所以又再次興盛起來。
4.聚落的區隔殼從景觀、人口規模、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等來分別。
(二)鄉村聚落
5.傳統民宅的特色在於他的興建在財利、物力與人力上都比較有限;在結構、配置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在材料使用上也多就地取材。
6.傳統民宅不僅是鄉民居住的場所,也提供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
7.鄉村聚落通常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圍田地等單位共同組成。
8.因為都市中商部門就業機會與薪資的增多,相對於從事農業的艱辛與收入的低落,使得年輕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鄉村社會也逐漸走入人口老化與產業衰退的階段。
(三)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9.由鄉村聚落轉變成都市的條件有較大的腹地和附近糧產較豐,還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政治地位的提升。
10.因為工業與商業活動聚集而吸引大量人口集中,使都市的數量及規模均不斷增加;都市大量增加的人口,除了都市本身的自然成長外,最主要還是來自鄉村人口的移入。這種人口移往都市的過程,就稱為「都市化」。

第二節:都市概說
(一)都市的特性
1.判別都是機能須依據就業結構資料;一般而言,一都市的就業人口,若從是某種行業者為數較多,則可視該種行業為此都市的主要機能。
2.土地利用的方式及其空間分布,不僅受到都市自然環境、歷史過程、政府政策及經濟利益的支配,也受社會與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因而形成了都市機能分區的空間利用型態,如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和文教區等。
3.都市土地利用的模式分為同心圓、扇形與多核心三種。
4.雜貨店可以很多,大型百貨公司卻很少;提供一般商品及服務的鄉鎮市街數量多,提供較高級商品及服務的大都市則少,於是形成了人口數量及服務機能高低均不相同的聚落階層,如鄉、鎮、都市及大都市,這種都市大小分布的法則,就是「中地理論」探討的課題。
(二)都市問題
5.都市絕大部份問題的成因,源於人口增加得太快,容納的數量太多。
6.都市的大問題有交通擁擠、生活空間缺乏、噪音干擾、空氣品質差以及水汙染。
(三)都市計畫與地方生活圈
7.都市計畫一般是指現有都市,為了促進其機能所定下的實施方案。早期的內容計畫,大多屬於補救性的集體安全制度,尚缺乏積極改善都市環境,追求理想都市的企圖;其後隨著經濟及文化水準的提高,居民及各部門間逐漸達成了「高品質環境為生活所必須的共識,因而回歸到以人的價值為規劃原則,配合法律制度與專業計畫組織,制定更完善且理想的都市計畫。
8.臺北市成長快速的人口、車輛,卻使交通成為市政最大的難題之一。為有效解決市區交通擁擠的問題,修築具有快捷、大量、安全、便宜等優點的捷運系統,是國內外許多都市採行的方法。早在民國64年的都市計畫重,已有捷運系統的規劃,但卻直到76年才成立捷運機構專職負責,動工時不僅交通嚴重已惡化,且須付出更高的工程與社會成本,都市蒙受的損失難以估計。
9.地方生活圈的定異市,每一個家庭或個人,都可在一適當區域內,或的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