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4-10 20:27:07

地理筆記-第五週

地理資料的蒐集
進行地理研究時所做的記錄稱為地理資料.地理資料依研究目的加以整理分析變成為地理資訊

地理資料可分為空間資料和屬性資料:
1.空間資料:用來表達地理現象發生的位置常以座標系統或經緯度來表示
2.屬性資料:用來表示一個現象或物件的名稱、數量或性質等,常以文字或數字表達

地理資料依據取得方式可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1.第一手資料(初級資料):透過研究者親自觀察、測量或訪問所得的資訊
2.第二手資料(次級資料):從文獻、報告、書籍或資料庫獲得的資訊主要透過以下管道:
(1)文獻資料的蒐集:圖書館,政府機關、地方文史工作室、網際網路等
(2)統計資料的蒐集:可參閱各類年鑑、年報及統計要覽等,也可以到內政部資料統計網查詢
圖象資料的蒐集:航照圖和衛星影像圖

地理資料的整理:
資料分類與歸納:
資料經過分類和歸納,能顯示所蘊含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分佈,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所需的工具有:統計表、統計圖、統計地圖
1.統計表:將資料分門別類整理成的表格。一張完整的統計表通常包括:表名、項目名稱、資料本體和資料來源註記
2.統計圖:將統計表轉繪,更能顯示資料的變化趨勢和特性
(1)柱狀圖:以柱形的長短來表示數量
(2)折線圖:以折線的起伏來表示資料值的變化趨勢,通常表達具有連續的趨向
(3)圓餅圖:無座標軸,以圓餅的各分瓣比例呈現百分比率
3.統計地圖:運用各種符號或幾何圖形,在地圖上呈現地理現象的空間分佈特性.
(1)點子圖:以大小一致的點來表示地理現象分佈的地圖,每個點代表一定的單位值,具有易讀易繪的優點但無法讀出絕對數值也不能代表正確位置
(2)等值線圖:把地理現象數量化然後將數值相同的各點連接成封閉曲線(等值線)
常用於表示地表或空間中逐漸改變且連續分佈的現象
(3)區域密度圖:在界線明確的區域中,某種地理現象平均分佈,可利用多種色彩或網紋來表示其數量大小的分佈

地理資訊系統的用途(GIS)一套處理地理資訊的電腦系統包含下列要素:資料庫、電腦軟體、運作軟體、人員

空間資料儲存方式可分為向量模式和網路模式:
1.向量模式:將真實的地理現象簡化成抽象的點線面等元素,並用連續座標組的方式表示
2.網路模式:將地表線向切割成幾個網路,每一個網路都被視為均質的單元,在和起來表示真實世界的地理現象
3.向量模式vs網路模式
向量模式:資料精確度較高,位置的相關資料易於記,資料的管理和查詢也較方便.
網路模式:適合應用在自然資源的經營和管理

地理資訊系統具有空間查詢,最佳路徑分析,地勢分析,環域分析,蝶圖分析等功能:

1.空間查詢:最常用的功能.可查詢點座標位置、距離、面狀圖形面積,也可查一個指定範圍的屬性資料。具有查詢和分析快速便利和即時更新的優點
2.最佳路徑分析:利用電腦快速運算使用者起訖點的費時最少,費用最少的最佳路徑
3.地勢分析:應用數值地形模行透過電腦處理運算,比較一些單元內相鄰網格的高度,進行坡度坡向等地理資訊的分析,比較任兩點之間有沒有阻礙視線的第點存在可產生視域圖
4.環域分析:以某單元為中心,在一定距離內環繞此單元的區域分析最佳分界。常被應用在各種保護區或管制區範圍的劃定
5.疊圖分析:將比例尺、座標、投影系統相同但不同主題的地圖疊合,藉此找出符合特定需求的地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