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3-19 20:53:08

地理3

第一節:地圖概說

 

地圖的要素:

地圖的定義:把地表現象經過簡化、符號化,縮小表現的圖像。

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圖例、座標系統。

比例尺的定義:實際地表被縮小的程度。有文字法、數字法、圖示法。以50000分界大小比例尺。

圖利的定義:表示地表現象的符號。

方位的定義:表示地表現象的相對位置。分經緯線地圖、網格地圖(上為北方)。

表達方位的三個方法:羅盤方位法(西南方)、方位角法(225度)、象限角法(S45度W)

 

地圖的座標系統:

座標系統的定義:表示地理現象位置的系統。

座標系統的種類與用途:小比例尺用經緯現座標(世界地圖)、大比例尺用圖網方格座標(南方澳地圖)。

經緯線的定義:適用於全地球的定位座標系統,以地心、南極、北極為定點,以地軸、斥到為定線構成的球面座標,先讀緯度再讀經度。

經線的定義:連接南北極點的假想線,又稱子午線,通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線,稱為本初經線、零度經線,東西向180度。

緯線的定義:與赤道平行,與赤到在地心所夾的角度,赤道為0度。

時區的定義:經線每隔15度相差1小時。有些國土跨2個時區為統一時間併為一個時區。

圖網方格的定義:簡稱為網格,用垂直線和水平線把地圖分成若干格,先讀垂直線再讀水平線。

 

台灣的地圖座標系統:以121度E為中央經線,以120度E到122度E為投影帶,使用橫麥卡托投影。

 

第二節:地圖的種類與判讀

 

地圖的種類:

地圖分類的方式:製圖目的(普通地圖、主題地圖)、製圖時代(古地圖、現代地圖)、繪製方式(傳統地圖、數值地圖)、拍攝器具(航照圖、衛星影像)。

普通地圖的定義與用途:表現各種地理現象的空間分部、相關位置,用於地形、水系、聚落、交通路線、區界、土利利用等基本資料上。

主題地圖的定義與用途:表達某種特定的地理現象,著重於主題的展現,用於世界氣候圖、台灣雨量分部圖、地籍圖。

古地圖的定義與用途:依不同的繪製時代分別記錄不同的地表景觀,可還原過去地表空間資訊的歷史現場,也可當作重要史料,還可反映人類視野的發展,例如:康熙年間的台灣府三縣圖、乾隆台灣輿圖、日治時代台灣堡圖。

數值地圖的定義與用途:使用電腦將地表或傳統地圖上的資訊以數值方式儲存和處理後所製成的地圖。優點:減少製圖人力、物力、財力;快速存取資料的更新;降低人為主觀判斷的誤差。例如:Google map。

航空照片的定義與用途:以飛機為載具所拍攝的地面實景圖,最早用在軍事轟炸目標的辨識,現則用在調查水稻耕種情形等方面,與眼睛視野所見極為相同。

衛星影像的定義與用途:利用太空中的資源衛星轉繪的影像地圖,範圍廣且具即時性,用於了解一地的環境變化,例如:高雄小林村颱風前後的影像判釋。

 

地圖判讀:

讀取地圖所需的能力:使用比例尺估算距離與面積、使用經緯度系統或網格判別方位、地點和位置、使用圖例判讀地形、地物分部。

地圖距離與面積判讀的方法:地圖距離:在有比例尺的地圖上求出兩點間的距離,在除以比例尺。面積判讀:可使用求積儀或電腦工具計算。

地圖方位判讀的方法:大比例尺地圖以網格為基礎,方格北為正北,野外實察多使用羅盤傾斜儀。

地圖地形判讀的方法:從等高線的數值可讀取地面的高度,以疏密判斷坡面的緩急。

地圖地物判讀的方法:水域符號為藍色表示、地面植物以綠色表示、都市和集村型聚落以紅色塊狀表示、分散的建築物以黑色方點表示。

 

作業:

2-1-3:大森山位於紅頭村:方位角法:145度、羅盤方位法:東南方、象限角法:S45度E

2-2-1:中山大學(7303)、元亨寺(7405)

2-2-2:174800mE,2505650mN(鼓山工業區)173900mE,2505800mN(高雄山)

3-1-2:聚落大多都分部在田地旁,一旁有鐵路經過,聚落附近有許多小徑和小路且分部在地勢低平的地方。

3-2-1:183395(山地,草地)、233388(山脊,林地)、1934(台地和山地,矮林)、2034(坡地、林地)、2134(平原,田地)

3-2-2:畫在課本上

3-2-3:3分之100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