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6-05 15:56:09

地理15

產業概說

農牧業:

直接取自天然資源、將天然資源加以培育利用者,稱為第一級產業。可分為自給性農牧業:採集、游牧、游耕。非自給性:放牧業、混合農業、酪農業、地中海型農業、商業性穀物農業、熱帶栽培業。

採集:依四季循環不斷移動,以漁獵和採集食物維生的經濟活動,正在消失中。

游牧:分布在乾燥地區、苔原區。分為水平移動的逐水草而居、垂直移動的山牧季移。若遇大旱草料不足,則大量宰殺牲畜。

游耕:一種不斷遷徙以適應熱帶環境的耕作方式,一種極度粗放的工作方式。

傳統集約自給農業:需投注最多的勞力、精細的土地利用、終年的辛勞,才足以維持生計,季風亞洲為此種農業的代表地區,以稻米為主糧。

放牧業:因對肉類、皮、毛等工業需求而起。在地廣人稀的草原區:北美西半部、南美彭巴區、南非草原、紐澳草原、中亞草原。在較溼熱的莽原:巴西高原、澳洲北部。現多採科化學飼養、定居圈牧。

混合農業:農場兼經營作物種植、牲畜飼養,稱為混和農業。分布在地形平坦、雨量適中的區域:歐洲平原區、美國中部、南非高原東半部的玉米帶、澳洲牧草小麥帶、南美玉米小麥帶。劃分為作物區、牧草區、放牧區。

酪農業:分布在溫帶溼潤氣候區,飼養乳牛提供鮮奶或乳製品,以供都市居民大量需求。距市場較遠的農場會將鮮乳製成奶粉、乳酪、牛油、煉乳等較耐久運、耐久藏的乳製品。

地中海型農業:為適應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熱、冬季濕暖、降雨變率大的特性所發展出來的農業。冬季時種小麥、蔬菜,夏季種植耐旱作物,或以休耕維持地力和水分。在休耕的地上放牧或飼養乳牛,並從事山牧季移。現灌溉系統以取代休耕。

商業性穀物農業:在溫帶草原區純粹栽培穀物出售,稱為商業性穀物農業。因農場面積十分廣大,農民只能粗放照顧,單位面積產量不高,但產值高,需注意市場資訊。主要分布:加拿大、美國中部、阿根廷、澳洲草原帶。

熱帶栽培業:在熱帶溼潤地區,大規模栽培經濟作物,以輸出牟利的農業。需大量資本投資於廣大土地、眾多勞工、多年生的作物、交通設施。

農業區位:各種農業活動均有其適宜地區。農業區位受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共同影響。自然環境:限制農業湖活的基本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沃度等。地如:南稻北麥。人文環境:歷史文化:以乳肉生產為主的酪農業、放牧業,主要分布在歐、美、紐、澳等西方文化影響地區;對肉乳食品不習慣、宗教避諱的亞洲國家。市場距離:距市場近,從事投資高、較費工、利潤高的精緻農業。例如:種植蔬菜、花卉。距市場遠,從事投資、照顧較少的活動。例如:單純的穀物種植、放牧等。距都市近:利潤高、經營較集約。距都市愈遠:農業經營愈粗放。技術發展:交通技術的進步,改扁了地表農業活動的分布。

農業問題:易受環境變化而遭受損失,也因人類對環境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農業惡化。一般農村的年輕人口嚴重外流、資金不足、勞動力老化。專業化生產,若遇農業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生產過剩容易影起穀賤農傷的情況。牲畜感染疫病易血本無歸。

 

產業:漁、林、礦業

林業與森林的種類:冷溫帶地區的針葉林,造紙、木材工業重要原料。熱帶闊葉林區較難開採,因為少純林、雨林區、蚊蟲多、暴雨導致開採困難。

世界林木的採伐:因人口激增,林木需求也跟著暴增,熱帶雨林也漸漸成為開採的對象。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區,因亞馬孫橫貫公路的完成,林業跟著蓬勃發展。

台灣林業:在日本殖民時遭大量砍伐輸出高經濟價值的紅檜、扁柏、香杉,倒致台灣杉林被嚴重破壞,現在台灣珍貴樹木早已稀薄,目前政府政策主張國土保安,並朝環境保護、戶外教育、休閒遊憩等多目標經營。

評論(0)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