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9 21:36:31

第十四週

第一節認識聚落
1.早期聚落常位於水源處的原因為何?
A:早期聚落的發生地點,通常以易得水源之處為優先選擇。以近河的地點來 說,因過去居民多以農業為生,臨河除了易得水源外,更可兼有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利,基本的生活資源較豐富,所以經常成為聚落文明的高度發展區。

2.試舉例說明聚落位在河邊的五個好處與五個缺點?
A:
優點:取水方便,可洗衣挑水,畜牧業,平疇沃野之地,漁業
缺點:水患不易逃,潮濕,有蚊蟲,汙染時飲用到會傷身體,容易溺水

3.是舉例說明聚落隨時間改變而變化的例子五個?
A:
鹿港小鎮的繁榮、台北因人口聚集成為都市、小林村因土石流而滅村、文藻周圍原為農田,現已成為聚落社區、鹽埕區的沒落

4.聚落區隔的判定因素有那幾個?
A:人口規模、景觀、經濟型態、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第二節鄉村聚落
5.傳統民宅的特色?
A:鄉村聚落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有別於精心設計的宮殿、園林或規劃的城市,傳統民宅的興建在財力、物力上都較有限;在結構、配製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 在材料使用上也多就地取材。

6.傳統民宅的功能?
A:聚落中的民宅,不僅是鄉民居住的場所,也提供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

7.構成聚落的單位?
A:通常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周圍田地等組成。

8.聚落聚集的型態鄉村社會老化與衰退的原因?
A:
l分為集村聚落及散村聚落。
l因位都市中工商部門就業機會及薪資增多,相對於從事農業的艱辛與收入的 低落,使得年輕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鄉村社會也逐漸走路人可老化與產業衰退的階段。

第三節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Q9.由鄉村聚落轉變成都市的條件?
A9:較大的腹地、附近樑產較豐富、良好的交通條件、政治地位的提升。

Q10.試解釋「都市化」?
A10:都市化為人口移往都市

課程重點:都市概說(二)
第一節都市的特性
1.都市機能的判定為何?
A: 須依據就業結構資料,若從事某種行業者為數較多,則可視該種行業為此都市的主要機能。

2.影響都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因素有那些?
A:不僅受到自然環境、歷史過程、政府政策、經濟利益的支配,也會受到社會與文化價值觀。

3:都市土地利用的模式?
A:同心圓、扇型、多核心。

4:試述如何用「中地理論」來判斷都市的等級?
A:
雜貨店很多,百貨公司卻很少,提供一般商品及服務的鄉鎮市街數量多,提供較高級商品及服務的大都市則少,於是形成了口數量及服務機能高低不均的聚落階層,如鄉.鎮.都市集大都市,這種都市大小分布的法則為「中地理論」。
第二節都市問題

5:都市問題的成因?
A: 人口增加過快、起步中的工業無法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農村人口大量移入,為都市帶來高出生率。

6:試舉出都市的大問題五個?
A:交通擁擠、生活空間嚴重缺乏、空氣品質惡劣、噪音干擾、垃圾量驚人。

第三節都市計畫與地方生活圈
7:都市計畫的定義?
A:都市計畫一般是指現有都市,為了促進其機能所定下的實施方案。

8:台北市都市計畫的問題?
A:作為台灣最現代化的城市,成長快速的人口.車輛,卻使交通成為市政最大的難題之一。位有效解決市區交通擁擠的問題,修築具有怪傑.大量.安全.便宜等優點的捷運系統,使得交通問題大為的改善。

9:地方生活圈的定義?
A:每一家庭或個人,都可在一適當區域內,獲得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