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3-11-11 21:44:39

創業,就是一種自我挑戰

「我昨天一整晚都沒睡好⋯⋯」在飄著細雨的上午,藝人吳尊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或許是剛在網誌上坦承已婚生女,前一天在記者會上又經歷各家媒體「震撼教育」,他的神情難掩疲憊,言談間也略顯緊張,長期從事採訪工作的我暗覺不妙,這恐怕會是一次艱困又難有收穫的採訪。萬萬沒料到的是,在話題轉到創業歷程時,吳尊像是頭腦被按下「啟動」的開關,整個活絡起來:「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一種自我挑戰⋯⋯如果有好的創業idea而我沒去做,我的心就會癢癢的。」



創業之於吳尊,有什麼獨特意義?他說,人生至今只做過2份工作,一是老闆,一是藝人,當老闆更在成為藝人之前。替他算了算, 從2000年初次創業以來,有13年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而藝人的資歷,僅只7年。



21歲那年,吳尊在汶萊開設撞球場,23歲與人合夥成立改裝車店,24歲創立「Fitness Zone健身房」,至今健身房成立已10年, 目前在汶萊有2間健身房,市占率達50%,年營業額約汶萊幣300萬元(約合新台幣7,000萬元)。



吳尊的父親,是汶萊的地產大亨,身為一個不缺錢的孩子,別人眼中或許是幸福,但對他本人來說,卻也是一種壓力。要繼承家業?或是到企業就職?兩者都不能滿足他對自己的期望,那麼,創業吧!把精力投入在自己有熱情的事業上,也試試自己的斤兩。



第一次創業的撞球場,需要約新台幣80萬元的資本,當時吳尊還在校就學,坦承是跟父親先借來這筆錢,「雖然跟父親借錢創業,也是要還他,我都是用『沒有家庭背景』的態度來看每一次創業。」總是低聲回答的吳尊,一提到這個話題,頓時拉高了音量。看得出來,富二代固然是一種優勢,換個角度,也是一個包袱。



父親看待吳尊創業,也是公事公辦,想借錢,先提計畫來審核。父親可以扮演銀行的角色,但不是施捨,新手上路的吳尊,試著自己摸索了一份粗淺的營運計畫書,「裡面包含店鋪的創業方向、經營模式、目標客群、投資回報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營運與裝潢成本、開店6個月內的收支流向等等,不是很正式,但一定要提。」他說,父親認同了營運計畫,才會提供資金。



等到創立Fitness Zone健身房時,需要跟銀行借約新台幣1,500 萬元做創業基金,因為打從開始創業,就已經學習如何撰寫營運計畫,在和銀行打交道時,吳尊提出升級版的計畫書,添加了開幕後將進行的行銷策略與執行步驟,因為規畫完整,讓他成功說服銀行放款,取得資金。



也因為對資金成本收益與經營模式都規畫掌控,健身房很快上了軌道,第1年每月平均營收約汶萊幣20萬元(約合新台幣450萬元),年營收達新台幣5,400萬元,2年損益兩平,原訂要花8年還清銀行與父親的貸款,也在開幕3年後就順利還完。



「做生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保有獨特性。」吳尊說,汶萊地小人少,生活單純,很多國外習以為常的文化風氣,在汶萊卻很少見。因此在創業時,他會把在成熟市場觀察到的商業模式,搬到汶萊這個新興市場裡,添加少許的在地文化後,創造經營的獨特性,進而成為市場的先驅者。

創業3隻腳—資金、客戶與員工,缺一不可。沒有「對的人」相助,事業難成大器,關於創業中的人事問題,吳尊感受格外深刻。



吳尊的第2次創業,開設改裝車店,就因為人謀不臧而慘敗。當時吳尊因照顧生病媽媽,無法常去店裡,合夥人趁機盜用公司款項。吳尊說:「他是姊夫介紹的朋友,我們認識不深,這次失敗,我學到不跟不熟悉的人、沒有共同想法願景的人一起做生意。」



已經走了13年創業路的吳尊說,接下來將持續創業,對於銷售「健康」已很有心得的他,接下來想在汶萊開設養身餐廳,提供「吃出健康」的服務。滿腦子是創業夢想的他,要繼續把這份夢想分享出去,「讓同事員工跟著我,共同實現彼此的夢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