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簡期末筆記作業
二、先秦散文分哪兩類?各自的主要代表作是什麼?
先秦散文:
說理散文→表現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又稱「諸子散文」「哲學散文」
例如:《論語》、《孟子》、《莊子》、《老子》
敘事散文→描寫歷史事件、戰爭事件,又稱「歷史散文」「史傳散文」
例如:《左傳》、《戰國策》
四、史記敘事的技巧是什麼?
史記運用一人一傳、一國一傳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風貌。
1.尊重歷史事實,據實直錄
史記是一部歷史著作,它所寫的人物,都是以歷史事實為根據。司馬遷隊漢代幾個被視為「真命天子」的帝王,在稱頌他們文治武功的同時,也能寫出他們庸俗貪暴的一面,對帝王的正反面形象皆加以描述。例如和高祖的流氓相;漢文帝的「陰忍」;漢景帝的「刻薄」;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的兩面作風,都清楚揭露出來。對於其他貪官汙吏的陰險、酷吏的殘殺,都不加以隱諱。對於歷史上一些失敗的人物,只要是他認為應當肯定的,他也具實敘寫。
2.寓論斷於敘事之中
前面提到史記具實直錄的技巧,但是據實實錄並不表名作者對人物,對事件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愛憎褒貶。相反,史記的敘事有著鮮明的褒貶色彩。不過這種褒貶色彩一般不是用議論等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在敘事的過程中流露出來的。
3.善於對材料進行剪接、調度(運用材料的方法)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並不成列事實,而是根據揭示主旨的需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對材料作必要的取捨調度,以突出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性格。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司馬遷調度材料寫作人物傳記的重要方法之一事運用互見法,互見法的優點是既可以突出傳主的性格,也不會歪曲歷史的真相,還可避免破害。
4.情節曲折生動,富有戲劇性
一、「樂府」一詞的涵義是什麼?
西漢所謂的樂府,原始意義是指音樂官署。「樂」即音樂,「府」即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訓練樂工演奏歌唱,蒐集歌詞。朝廷典禮所用的樂章主要是文人寫作的。配合著民間產生的音樂即所謂「俗樂」,在普通場合演唱的歌詞,主要是從各地採集來的民歌。這些樂章、歌詞統稱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
樂府一名,最早建於漢初,惠帝時有「樂府令」,但制度未詳。樂府成為音樂專署,則始於西漢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云: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以上說明了設立樂府的時間、採詩的目的、採詩的地域和掌管樂府的人。
對於「採詩」,漢書藝文志有近一步說明:
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泰、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之薄厚云。以上說明樂府採集的是民間歌謠;採集的地域遍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採集的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民歌。採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夜誦」,而且用以「觀風俗,知薄厚」,為治理政事作借鑑。
樂府本來是一個音樂官署的名稱,後人就把這個官署採集的詩歌稱之為「樂府」。
五、漢樂府民歌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什麼?
漢樂府詩承繼並發展了詩經中周代民歌的優良傳統,更廣泛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後世詩歌有著更具體直接的影響。
1.「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影響後世
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創作原則,直接啟示著建安時代曹操諸人和唐代李白、王昌齡等人「借古題寫時事」,如曹操的蒿里行,李白的戰城南漢王昌齡的從軍行。而後有杜甫的「即事名篇,無依所傍」的新題樂府。到了白居易時代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便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創作原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詩歌行是影響後世
漢樂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雜言體和五言體。雜言體詩歌在當時尚未引起文人重視,但建安候影響日趨顯著。五言體的影響,比雜言更早也更大。據現有文獻資料,東漢初開始出現五言詩,如班固的詠史。東漢中葉後五言詩增多,有的有名主,更多的是無名氏的抒情詩,如古詩十九首。到漢末建安時代,五言詩成主流。自此之後五言一體逐漸取代四言、楚辭的騷體而代之,一直成為我國詩史上一種重要的傳統形式。
3.在藝術手法,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影響著後世。例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語言的樸素生動等,都成為後代詩人學習的範例。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的對話、獨白,以及心理描寫、細節刻畫,也是導源於漢樂府民歌。
#2014.12.24
先秦散文:
說理散文→表現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又稱「諸子散文」「哲學散文」
例如:《論語》、《孟子》、《莊子》、《老子》
敘事散文→描寫歷史事件、戰爭事件,又稱「歷史散文」「史傳散文」
例如:《左傳》、《戰國策》
四、史記敘事的技巧是什麼?
史記運用一人一傳、一國一傳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風貌。
1.尊重歷史事實,據實直錄
史記是一部歷史著作,它所寫的人物,都是以歷史事實為根據。司馬遷隊漢代幾個被視為「真命天子」的帝王,在稱頌他們文治武功的同時,也能寫出他們庸俗貪暴的一面,對帝王的正反面形象皆加以描述。例如和高祖的流氓相;漢文帝的「陰忍」;漢景帝的「刻薄」;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的兩面作風,都清楚揭露出來。對於其他貪官汙吏的陰險、酷吏的殘殺,都不加以隱諱。對於歷史上一些失敗的人物,只要是他認為應當肯定的,他也具實敘寫。
2.寓論斷於敘事之中
前面提到史記具實直錄的技巧,但是據實實錄並不表名作者對人物,對事件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愛憎褒貶。相反,史記的敘事有著鮮明的褒貶色彩。不過這種褒貶色彩一般不是用議論等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在敘事的過程中流露出來的。
3.善於對材料進行剪接、調度(運用材料的方法)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並不成列事實,而是根據揭示主旨的需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對材料作必要的取捨調度,以突出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性格。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司馬遷調度材料寫作人物傳記的重要方法之一事運用互見法,互見法的優點是既可以突出傳主的性格,也不會歪曲歷史的真相,還可避免破害。
4.情節曲折生動,富有戲劇性
一、「樂府」一詞的涵義是什麼?
西漢所謂的樂府,原始意義是指音樂官署。「樂」即音樂,「府」即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訓練樂工演奏歌唱,蒐集歌詞。朝廷典禮所用的樂章主要是文人寫作的。配合著民間產生的音樂即所謂「俗樂」,在普通場合演唱的歌詞,主要是從各地採集來的民歌。這些樂章、歌詞統稱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
樂府一名,最早建於漢初,惠帝時有「樂府令」,但制度未詳。樂府成為音樂專署,則始於西漢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云: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採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以上說明了設立樂府的時間、採詩的目的、採詩的地域和掌管樂府的人。
對於「採詩」,漢書藝文志有近一步說明:
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泰、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之薄厚云。以上說明樂府採集的是民間歌謠;採集的地域遍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採集的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民歌。採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夜誦」,而且用以「觀風俗,知薄厚」,為治理政事作借鑑。
樂府本來是一個音樂官署的名稱,後人就把這個官署採集的詩歌稱之為「樂府」。
五、漢樂府民歌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什麼?
漢樂府詩承繼並發展了詩經中周代民歌的優良傳統,更廣泛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後世詩歌有著更具體直接的影響。
1.「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影響後世
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創作原則,直接啟示著建安時代曹操諸人和唐代李白、王昌齡等人「借古題寫時事」,如曹操的蒿里行,李白的戰城南漢王昌齡的從軍行。而後有杜甫的「即事名篇,無依所傍」的新題樂府。到了白居易時代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便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創作原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詩歌行是影響後世
漢樂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雜言體和五言體。雜言體詩歌在當時尚未引起文人重視,但建安候影響日趨顯著。五言體的影響,比雜言更早也更大。據現有文獻資料,東漢初開始出現五言詩,如班固的詠史。東漢中葉後五言詩增多,有的有名主,更多的是無名氏的抒情詩,如古詩十九首。到漢末建安時代,五言詩成主流。自此之後五言一體逐漸取代四言、楚辭的騷體而代之,一直成為我國詩史上一種重要的傳統形式。
3.在藝術手法,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影響著後世。例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語言的樸素生動等,都成為後代詩人學習的範例。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的對話、獨白,以及心理描寫、細節刻畫,也是導源於漢樂府民歌。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