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7-06-16 14:55:16

通識13

3-1怎樣才能成為「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在〈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這篇文章中,我提到,在極端氣候的現在與未來,超過防洪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的暴雨會增加不會減少,淹水只會越來越頻繁,就算工程硬體再怎麼精良紮實,水利人員再怎麼努力確保系統運作萬無一失,淹水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但是,淹水真的不必然要成災,只要「不怕水淹」,再頻繁的淹水也沒有關係。
想像這樣一個不怕水淹的城市:無論是午後雷陣雨後的局部積水,或是這兩天又急又猛的暴雨造成淹水,或是颱風來時的大規模河川氾濫,都沒有災害產生。有可能嗎?當然有。這完全不需要前衛的科技,只需要你我的觀念革新。
只是,「淹水等於水災」這個偏頗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實在太根深蒂固,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城市,就應該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現代城市樣貌及運作的方式;許多人完全無法想像,城市如何可以泡在水裡又不會成為災難?從西方到東方的城市,千篇一律的硬體設計——建成環境——完全忽視自然條件以自然環境變動,因而,讓許多人沒了想像力。現代城市之所以一淹水就成災,「不耐水淹」,是因為建成環境並未設計成可以適應淹水。
所以,要打造「不怕水淹的城市」必須要透過環境設計來達成:重新設計包括建築物、開放空間、與基礎設施在內的建成環境。那麼,要如何讓一個「不耐水淹」的環境變成「不怕水淹」?雖然目前在我心中,還未有任何一個現代城市可稱得上是「不怕水淹」,但其實目前已經存在很多建築與開放空間層面的解決方案。
在建築上,建築防水(flood proofing)的相關技術一直都存在。應用防水建材,可使建築物即便浸水也不受損害。彈性使用一樓空間,不在一樓放置不能泡水的傢俱或貴重物品,也是讓建築物不怕水淹的解決方案。若不希望建築主體泡水,則可以採用高腳屋這種在低窪濕熱的東南亞地區仍然大量存在建築形式。獨棟的住宅要改造成高腳屋並非難事,集合住宅或是高層建築要建成高腳屋當然也可能,這樣的建築早已存在,稱為 piloti architecture,也就是底層挑空的建築。
那麼,城市中有可能建造大量底層挑空的高腳大樓嗎?當然可能,新加坡就是一個例子:八成新加坡人口都居住在國民住宅,當地稱「政府組屋」,而這些政府組屋絕大部分都是高層住宅,但底層挑空,以增加開放空間,並有利環境通風,並維持視覺穿透防止犯罪。雖然這樣的設計並非為了防止水災,但大量這樣的建築,讓新加坡等於是一個「現代高腳屋」城市。除了架高之外,要避免建築主體淹水還有其他作法,例如在荷蘭,建築師已經設計出所謂的「兩棲屋」(amphibious houses),讓建築可以隨著水位而漂升,不用泡在水裡。
好,一定有人會說,「那商店怎麼辦?高腳屋不切實際,因為商店必須位於一樓才會生意啊?!而且城市就是要有地面的店舖才會有生氣有活力啊!」商店當然還是可以設置在一樓,但店老闆若不想要一淹就成災,就必須必須意識到淹水的可能性,重新思考重新設計店面,使用防水建材,並且重新配置商品的展售,貴重的商品一定要架高;或者,店內設計升降裝置,在快要淹水時,快速將商品升到二樓;或者,設計防水門,當有淹水可能性,立即關上。台灣店家都很聰明,我相信一定可以想到比以上所述更好的防商品泡水的方式。
我猜,還是會有人會說,「這樣太麻煩了,民眾一定不會接受的!」我只能說,反正淹水這件事情是絕對不可能消失的,不接受也沒辦法,若不接受,不設法應變,只想坐等著政府來幫你防災,不培養自己不怕水淹的韌性,那就準備繼續受災。
當然,誰都不希望我們的住宅、店面、和道路經常淹水。但若要減少這些地方的淹水機率,我們就必須設法給水足夠的空間去絕不能仰賴排水系統把水往外排(若河川水位也很高,水也排不出去)。在下雨的時候,那些比較不會被使用到的地方,例如公園綠地,就應該要設計成具有蓄水、滯水、滲水、甚至保水功能。這樣的概念一點都不新,西方國家從三十年前開始,就已經在推動我們現在說的「海綿城市」:透過設置雨水花園、生態草溝、多功能蓄洪池等設施、綠屋頂、透水鋪面,以及減少不透水鋪面,讓城市仍夠吸納更多的雨水,讓水泥城市慢慢成為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水的系統。
但要強調,在水患治理上,城市本身成為「海綿」是不足夠的,很可能仍然無法應付台灣常見的暴雨。因此,除了推動海綿城市盡量吸水之外,城市還得學習「納洪」,也就是說,我們要接受,城市大部分的開放空間,都應該要能夠容納洪水,不只在地下,還有地上的空間。許多人會認為,台灣城市地小人稠,哪裡找得到空間容納洪水?其實,城市可以納洪的空間不見得少,只要我們學習將空間設計成多功能使用。
例如,那些大面積、硬鋪面的開放空間(公園、廣場、道路等),即使不透水,平常滿足休閒育樂之外,在極端降雨時,可以扮演滯洪的角色。其實,國際上這樣的案例已經不少,其中一個案例是荷蘭鹿特丹的「水廣場」Benthemplein,該廣場有幾個下凹的空間,平常供民眾運動用,暴雨時則成為滯洪池,是一個極佳案例。在高密度的台灣城市中,要讓開放空間能夠納洪,並非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設計問題,需要地景建築師與水利工程一起合作,發揮創意。
除了建築和開放空間之外,我們也應該想辦法讓基礎設施(例如交通運輸、能源、水供給、廢棄物處理、廢水處理等系統)不怕水淹。不過,這部分目前相關的討論是少之又少。但我們可以先思考交通的問題。淹水時該如何步行?其實這並不困難,易淹水的社區,平時應準備好可架高的便道設施,在暴雨來之前先架好,就解決了。義大利威尼斯就是一直以這樣的方式來因應淹水,讓居民以及觀光客可以在淹水時繼續趴趴走。
那行車問題呢?昨天(6月2日),許多人都注意到了一則新聞:在暴雨中,新北市金山區的一台國光客運公車在洪水中繼續行駛,有如河中行船的乘風破浪,有網友驚呼「根本是兩棲作戰公車」。因應未來越來越頻繁的暴雨,我們何不就讓必須要行使於低窪地區的公車成為宜水宜路的兩棲公車呢?如果淹水時,公車還可以乘風破浪,安全載送乘客到目的地,那麼,道路淹水也不怕,我們仍然可以出門。
以上提及,眾多現存的相關設計案例告訴我們,要打造一個「不怕水淹」的城市並非天方夜譚,也不見得需要高科技。我猜,還會有人說,「雖然如此,民眾是不可能接受的生活在這樣一個水世界的,太不方便了」。以為不怕水淹的城市就是「水城」,是完全的誤解:請記得,在台灣,除非是水庫洩洪,或是低於海平面的超級低窪地區,再怎麼說也不會發生長時間淹水的情況,在大部分的城區中,淹水頂多幾個小時,甚至不到一天,水就會退了。所以,不會有長時間生活「水世界」的問題。所以,即使稍有不方便,也是暫時的,並非長期。
當然,打造以上所述的不怕水淹城市並非一蹴可及,或許需要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看到改變。但如果大家今天一直說「不可能」,還要頑固地要求政府政府繼續治水,繼續相信人定勝天,而不願自己承擔任何一點防災責任,那麽水災就會不斷發生。
從「不耐水淹」到「不怕水淹」,不是不可能,只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3-2南投林管處推社區林業從山到海 成效佳
南投林管處執行社區林業計畫,輔導社區維護自然環境棲地,今年轄內共有15個社區申請通過,社區遍布南投山地到西部海岸。
食安議題受重視,林務局民國91年開始補助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從居民認識社區生態環境開始,逐步發展有機或無毒農業、生態旅遊等型態,範圍從山區到海邊,不僅友善農業生產環境,也保護野生動物與人類生存,創造保育與經濟雙贏。
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今天表示,今年有16個社區提出申請,已完成計畫審查,共15件通過,分屬起步型或進階型計畫,補助款新台幣8萬元到19萬元,其中2件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原住民社區、5件為新申請案,16年累計補助333件社區林業計畫。
南投林管處表示,埔里鎮一新社區推動台灣白魚保育,獲得綠保標章的「好茭情」茭白筍,今年又加入南投縣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竹山富州社區及田家樂社區,還有信義鄉達瑪巒、人和兩個原住民社區,及彰化縣芳苑鄉漢寶社區,社區遍布山區到海邊。
南投林管處表示,「社區林業」盼透過居民與林業機構共同合作管理,凝聚社區共識,輔導維護棲地,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永續共存,建立社區參與林業經營,有意加入的社區可洽詢育樂課049-2365226轉分機2502。
4-1富邦拾拾樂 愛環境玩創藝
2017年05月16日 04:10
洪凱音/台北報導
富邦藝術基金會適逢成立20周年,以中國成年禮步驟「卻除弱冠、立志、交友、讀書」中的「立志」,推出友善環境的綠色美學計畫「拾拾樂」,透過垃圾袋的創意改造,進而立下志願,期許成為愛環境的志工,實踐生活中美學的追求。
結合富邦對棒球熱愛,「拾拾樂」決定以棒球場出發,以藝術垃圾袋為媒介,已於5月13、14日號召富邦金控志工在新莊棒球場清球場垃圾,展現愛棒球、愛環境、愛藝術的多元生活創意。
富邦悍將上周末於棒球隊的主場賽事中,富邦金控各有20名員工化身志工,在新莊棒球場以藝術垃圾袋清潔、美化環境;富邦藝術基金會以知名日本藝術家大石曉規(Akinori Oishi)所創作的藍、綠2款垃圾袋,融入他創作角色的招牌微笑,吸引許多大小朋友的目光!
周末也適逢母親節,富邦金控更提供參加的志工,邀請媽媽或親友到場看球,讓親友家人一起享受現場觀賽的魅力,同時志工自己可以參與協助球場的整潔與美化,守護地球環境。
富邦藝術基金會長期以來致力於推行藝術生活化,並將生活藝術化,透過立志的「拾拾樂」計畫,結合生活、環保、藝術與樂趣,希望為球場上、校園裡等各種空間中增添生活的美好。
除了從棒球場出發,富邦藝術基金會接下來也將於松山高中、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校園推動拾拾樂計畫,以創意垃圾袋美化與淨化校園。
富邦表示,即日起至10月20日止,上傳以藝術垃圾袋為主的創意影像,就有機會獨得最高累計獎金5萬元的「拾拾樂創意影像獎金」。
(中國時報)
4-2澎縣辦親子運動大會 建立友善健康成長環境
縣府為關心及守護兒童,建立孩子健康成長環境,今(27)日於縣立體育館舉辦親子運動大會,希望藉由父母親陪同孩子共同參與活動,增進親子關係,共有250隊500多名親子組隊參加,縣長陳光復受邀前往參與,呼籲大家一起關心及守護兒童,打造孩子健康的成長環境。
親子運動大會由澎湖縣保母協會承辦,在慢飛天使協會擊鼓響叮噹揭開活動序幕,陳縣長也逐一到各場地為小朋友加油。包含議長劉陳昭玲、議員黃春燕、陳慧玲、社會處長蘇啟昌、教育處長葉子超、保母服務協會理事長陳秋珍等到場與親子同樂。
陳光復表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政府有責任建立健康、安全的環境,讓家中每位小朋友都能健康成長,在他們長大後才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棟樑。
社會處表示,縣府長年持續結合相關單位推動兒童福利服務工作,並在每年4、5月期間透過辦理一系列兒童少年福利宣導、親職教育推廣及親子育樂活動,藉此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兒童少年保護議題,使兒童能健全成長,成為國家日後之福,期望透過今日親子趣味運動,進而提升兒童的自我能力及成就感。
活動內容依0到5歲來規畫,包含古禮抓周體驗(0-1歲)、火車嘟嘟嘟(1~2歲)、找找看(2~3歲)、滑車拉繩(3~4歲)及繽紛降落傘(4~5歲)。希望藉由「溫馨」、「開放」、「健康」、「快樂」的幼兒體能及親子活動,增進和諧溫馨的親子關係,促進健康祥和的社會。大會也準備精美小禮品,鼓勵每位努力闖關的小朋友,活動內容笑聲不斷,大朋友、小朋友享受溫馨及快樂的親子時光。
5-1
無論是教育或是玩樂,最終我們都該回歸到環保與愛護環境這個議題才對
6-1
未來我們應該從教育落實愛護環境這個議題
玩樂可以結合環保增加更多愛護環境的活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