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9 22:46:31

第二組歷史"德國的教育"書面報告10-7

三、國際交流機構
DAAD和「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是德國分別協助各大學在海外進行學術交流與招收國際學生並推廣德國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機構。DAAD做為政府和大學間的中介及諮詢機構 不但利用其14個海外辦事處及49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協助德國大學建立國際特色及吸引力,且和當地大學建立合作網絡外,也整體行銷德國教育並鼓勵具潛力的國際學生或年輕學者至德國學習及研究,進而提升德國整體國際競爭力。相較於學術味較濃厚的DAAD,歌德學院則較軟性地從德國的文化和社會切入,並在全球94個國家提供各種德語學習教材及教學訓練課程,以促進更多學習德語的人口(DAAD,2009a;Goethe-Institut,2010)。
三、申請流程
德國大部分的大學仍是德語授課,因此國際學生必頇證明自己的德語能力能夠符合課程需求。除了可以透過在超過60個國家舉辦的TestDaf測驗證明自己的能力外,也可以在德國參加DSH測驗(German Language Test for the Admission of Foreign Study Applicants)。除了德語測驗外,近來德國尤其強調國際學生的素質,因此自2007年開始在工程領域率先實施TestAS。TestAS 是一種學術性向測驗,除了一般測驗外,尚包含四種專業領域測驗,分別為「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經濟和社會科學」及「工程領域」、。自2009年起,這四個領域開始完整實施。雖然目前並不是每所大學均強制要求TestAS成績,但DAAD卻極力說服各邦各大學為確保國際學生的高素質及其學術準備度,仍強烈建議大學將此測驗做為重要的篩選工具(DAAD, 2009a)。
目前德國有三百多所大學,其中有一百所大學參加 uni-assist。uni-assist是2004 年五月一日由 DAAD 和 HRK 共同成立,負責國際學生申請德國大學的初步審查。也尌是說,只要欲申請的眾多大學均為uni-assist的成員,需提交一份完整資料,uni-assist初步審核通過後,再轉送至各大學,由各大學決定是否接受申請。透過 uni-assist,國際學生即可更簡便地透過單一窗口,申請多個有興趣的大學及系所。這種從顧客觀點出發的申請流程,使DAAD希望在第四次行動方案結束前,能使參與 uni-assist 的大學提升至150所(德國駐台北學術交流資訊
中心,2007;DAAD, 2009a)。
德國核發學生簽證的條件,依國際學生來源國而不同,可區分為四類—不需簽證;抵達德國再辦理;抵達德國,除非要工作,否則不需要簽證;出發前辦理。若需辦理簽證,必須準備德國大學核發的入學許可、健康保險、德語能力證明、學術能力證明及財力證明等文件至德國大使館或領事館辦理。辦理簽證需60 歐元,且平均需耗時三個月。為了提高核發簽證的效率,未來也將朝向電子化發展(Auswärtiges Amt, 2009; DAAD, 2009a)
第五節 德國與台灣教育比較 及優劣分析
  德國初次選擇後,學生所銜接的教育階段為中等教育前期,至於臺灣銜接的階段為中等教育後期。大體上,兩國都是在中等教育的階段中,對於學生開始進行不同的教育。

(一) 學校進路分類的理念與功能分化:
  德國學校類型的分類理念明確,功能有異;台灣學校類型的理念雖清,功能卻重疊。雖然德國各邦學校類型不盡相同,但多數邦仍以文理中學、實科學校、主幹中學以及綜合學校為基本的學校類型。臺灣方面,學生經過初次選擇後,則配置到高級中學、綜合高中、高級職業學校以及五專。
  德國的學校進路正反映其社會結構,臺灣的學校進路則反映經濟人力之需求
德國這三種類型的學校也正反映過去歷史上德國社會的結構,文理中學代表貴族階級、實科學校代表中產階級、主幹學校代表一般大眾。
臺灣各種學校類型的興起,並非受社會階級或是文化所 影響,反倒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高級中學一直承續中國的傳統,以學術路線為導向。五專的興起,如同係因為1949年臺灣經濟發展需要而創立。高職是因為台灣在1969 年,經濟成長大量需要受教的人口,所以才會大量擴張。所以 臺灣學校類型的建立與消長和經濟關係最為深遠。至於綜合高中的出現並非受經濟影響,而是受到當時社會改革氣氛的推動所致。臺灣的各種學校進路,多在於呼應經濟、社會的需求,而與社會階級結構無關。
  德國教育目的理念分明,臺灣則有重疊現象。長久以來,德國三種學校類型的教育目的就是,文理中學為理論的教育,形塑「理論型的人才」;國民學校為實務的教育,訓練「實務的人才」;以及為中間資質者的實科學校,培育介於「理論與實務之間」的人才。(Wilhelm,1969:207;Die Ziet, 2002)。除了綜合學校融合上述學校類型的課程以外,各個學校的定位明確。 至於台灣,高級中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研究學術及專門知能的基礎;高級職業學校為養成基層技術人員;綜合高中為延緩分化,並希望可以兼具學術與職業;五專則為培養實用專業人才。而五專的成立則是為了培育中級技術人才。雖各類型學校的教育目的清晰,但是普通高級中學可以附設職業類科。在台灣的高級職業學校裡,學生也可以修習高級中學的課程,這種附設職業類科的現象,一方面係因應地方的需求,但一方面卻為了實現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將學校類型逐漸走向綜合高中。不過現階段而言,這種附設職業類科的現象,以及綜合高中為了提升升學率而提早分組,逐漸變成升學型的高中,這些措施不免模糊了各類型學校的功能。
  平心而論,兩國的選擇方式都是以能力為主。在德國,文理中學挑選出了最菁英的一批學生,再來才是實科學校,至於主幹學校則是最差的選擇。德國選擇學生並不是因其人格的特質來進行挑選,而是以學生成績,以人的能力來選擇。依能力將學生分到各個學校之後,接著學校內的課程分組,才有可能依學生的性向來分化。同樣地,臺灣選擇學生也是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成績最好的一批進高級中學,成績稍差的進綜合高中或職業學校,只不過臺灣並不像德國如此地明確區分出三層的學生,但仍不脫以能力為主的選擇。此外,臺灣學生進入了同一個學校類型當中,課程的選擇,有的學校是依學生興趣來決定,但也有依成績來進行課程的分流(訪談, B01)。所以,如果從初次選擇依據的挑選標準來看,兩國都是以智育成績為主,也都以能力來挑選學生,所以經過了挑選之後,其實能力最高的一批學生全都進去了學術型的學校進路當中,因此,未來很難以避免階層化的現象產生。
  從功能分化的角度來看,德國的教育目的清楚,各類學校所欲達到的功能也相當明確。反觀臺灣,雖然各學校進路的教育目的有異,但是確有功能重複的現象。分工之所以產生,係因社會或組織系統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學校類型的分化也是如此,應該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才需要存在著不同類型的學校。是以, 如果各個學校類型的教育目的重疊,那其實也就不用分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