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研究資料首頁-> 研討會論文

研究資料明細

論文名稱 從唐山過臺灣:高雄文化院文化教化思維
研討會開始日期 2016-10-29
研討會結束日期 2016-11-01
所有作者 鄧文龍
作者順序 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研討會名稱 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華人移民與宗教文化
是否具有對外公開徵稿及審稿制度
研討會舉行之國家 NATCHN-大陸地區
研討會舉行之城市 福建.廈門
發表年份 2016
所屬計劃案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可公開文檔   
附件 首屆華人研討面.tif首屆華人研討面.tif
研討會分組討論-4.tif研討會分組討論-4.tif
摘要.docx摘要.docx
邓文龙从唐山過台灣高雄文化院文化教化思维.docx邓文龙从唐山過台灣高雄文化院文化教化思维.docx


[摘要] :
从唐山过台湾—高雄文化院文化教化思维
文化院
是庙宇
是慈善机构
更是社会道德学校
以修道行慈为宗旨
以渡人渡己为目的
诚属青年的创进院
老人的再生所
受唐朝汶罗清水祖师启示,一群有志之士于1962年在高雄市新兴区祖师庙创设鸾堂,由于求教受益者日盛,奠定了现在文化院的根基。1969年迁至现址。数年后,更集全体院生的善心,成立文化院总院。以传统中国修身修道的指导,希望达到「提倡道德,回复人性,救助劫难,教导人文」等四大功能,故不仅是救人之身,亦是救人之心,指导人走向一条光明的正路。远承自私人讲学先师的孔子,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与自我期许,体现学术良知与尊严,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发挥了极深远的影响力。起于昔时有识的学者于山林聚书讲学,同时传承古代书院制度;书院在历史的洪流中,其面貌及主轴精神,随着时代脉动而转换,知识分子在其中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传承及开创的双重角色,为配合时代进步,特修改传统道教科仪,以隆重庄严的态度、真纯虔敬的心情,自古制中研究出另一种拜神礼仪的风格,呈献给大众,使传统中国文化在台湾生根。
本文分成四部分:壹、从唐山过台湾历史源流发展概况;贰、文化院仪式过程及重要特征;参、高雄文化院文化作为;肆、结论。
关键字:以文化人、扶鸾、通过礼仪、科仪

[參考文獻] :
伍、参考数据:
一、书籍
蔡 文(1999),《文化院简介》,高雄文化院圣书出版社
许地山(1966),《扶箕迷信底研究》,台湾商务出版社。
李亦园(1978),《信仰与文化》,巨流图书公司。
董芳苑(1984),《台湾民间宗教信仰》,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1998年),《探讨台湾民间信仰》,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世伟(1999),《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文津出版社。
蔡文(1999),《文化院简介》,高雄文化院圣书出版社。
二、论文期刊
李丰楙(1994),〈道教庙宇与社会救济〉,《宗教辅导论述第一辑》,台湾内政部。
郑志明(1994),〈台湾民间信仰济世观的现代意义〉,《宗教辅导论述第一辑》,台湾内政部。
陈兆南(1996),〈鸾堂宣讲的传统与变迁〉,《仪式、庙会与小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陈丽宇(1996),〈民俗医疗〉,《神话、信仰与仪式》,稻香出版社。
张珣(1996),〈民俗医疗〉,《神话、信仰与仪式》,稻香出版社。
邓文龙、李淑芳(2010),〈民俗调查偶得-以宣讲为例〉《人文资源研究学报,7期》,人文资源研究学会。
三、网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un/28/today-life7.htm
http://class.heart.net.tw/article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