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歷史作業(三)法國大革命

ㄧ、法國大革命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法國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1789-1799)是一段法國激進的社會與政治動盪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法國的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史詩式的轉變:
1. 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農村中的農民的衝擊。
2. 傳統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
3. 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舊君主制,但很多重大的改革已經成為永久性的變動。所以造成了革命的支持者與敵人之間,長達往後兩百年的政治上的對立。
4. 面對財政危機,愈來愈多的法國百姓被不稱職的國王路易十六世,以及持續漠不關心的頹廢貴族所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中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激進的情緒,終於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
5. 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攻佔巴斯第監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與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的鬥爭所主導。
6.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法國大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派系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後結束。
7.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誌性產物。在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
8. 革命隨後導致了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法國革命。接下來直至1870年,法國在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政府及帝國政府下交替管治。
法國大革命的演進史
起因→革命前夕→經濟危機→1789年三級會議→1789年國民議會→→國民制憲議會1789–1791→攻陷巴士底監獄→立憲工作的努力→凡爾賽的婦女運動→革命與宗教→密謀和激進主義思潮→路易十六出逃→制憲完成→君主立憲派的統治→吉倫特派的統治→雅各賓派獨裁專政→利用斷頭台殺害異己→熱月黨的統治→大革命結束及拿破崙時代的開始。

二、法國大革命的重要影響?
歷史學家《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維爾認為,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它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當時全歐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改變舊政府,而且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需要同時進攻所有現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
• 一系列的王權被不安定的君主立憲制所限制;法國國王、貴族、教會被激進、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所廢除或替換,反而變得更專制、軍國主義以及基於財產的。
• 基於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公民權和天賦人權的激進的社會變革。
• 激烈的社會運動推翻了封建王朝,啟蒙運動思想向歐洲各國傳播,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王朝體制。
• 拿破崙的崛起。
• 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武裝衝突

三、法國大革命中最血腥的階段?
1.攻陷巴士底監獄: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這時候,內克爾因為靠近第三等級惹禍上身。在皇族裡,瑪麗皇后、國王的弟弟阿圖瓦伯爵以及其他樞密院裡的保守派都勸說路易十六解僱他。1789年7月11日,內克爾宣布皇室家庭應該按預算資金過活後,國王解僱了他,同時重組財政部。
不少巴黎市民認為路易的行動是皇室對議會開始干預的第一步,因此消息傳出後第二天巴黎開始出現暴動。他們更擔憂的是正在進駐的部隊(其中不少並非本國士兵而是皇室僱傭的外國兵團)已接到推翻制憲議會的命令。在凡爾賽的制憲議會不斷想辦法避免再被驅逐出開會地點。巴黎很快就陷入暴亂、搶劫之中,暴動市民受到法國衛兵的支持。
7月14日,叛軍盯上了巴士底堡里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儘管當時監獄裡只有7名囚犯(四名鍛工,包括薩德侯爵在內的兩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貴族,以及一名殺人疑犯),巴斯第監獄由此被當作是法國封建制度的象徵。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巴斯第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陷。雖然當時的巴斯第監獄管理者侯爵洛奈命令停火以避免雙方相互殘殺,他仍然被人拖出來毆打、用刀亂刺直至最後被斬首。他的頭被穿在長矛上繞城展示。暴動民眾回到巴黎市政廳,把拒絕提供武器的商會會長雅克•德•弗萊塞勒推上被告席,此人即刻被判槍決。這一天後來也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2.雅各賓派獨裁專政: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獨裁統治。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到土地。6月24日公布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至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民眾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不久國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熱月黨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3.利用斷頭台殺害異己:
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達7萬人之多,但不少並非保皇黨成員,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新增時間 : 2014-03-20 20: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