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1-12-22 23:02:04

人修報告2

批判性思考


讀者投書:看看法國、芬蘭的「不打分數」(自由時報,2011-12-19)
◎ 蔡志鏗
由於擔心孩子的心理受到打擊創傷,法國中小學正在推行考試、功課不打分數的新制度。此外,芬蘭等國家也自多年前就已取消分數制度。
法國的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分數太低會帶給孩子相當大的打擊,同時讓孩子有比較的心理。他們主張,學校最好不要給孩子打分數。筆者贊同這樣的看法。
其實中小學教育沒有太過高深的大學問,如何讓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應思量的事。然而事與願違,國內中小學校還是瀰漫著分數至上的氛圍,師生不但重視成績,而且各校各科的考試題目,普遍存在著比多比難的情況,甚至以考倒學生為樂。這樣的考試,已偏離評量的原理原則,也失去測驗的真正目的,幾乎成了折磨學生、整慘學生的工具。
最近國內就接連爆發幾則因學生分數太低而重考的事件,過低的分數,對學生的自信和興趣都是一大殺手,看看法國,想想台灣,還真讓人難為情。期待學校考試可以回歸評量的準則,筆者建議,以質性描述的學習成績單,取代目前施行的百分比分數成績單,既不打擊創傷學生的心理,也不會引發學生相互比較的不良心態。(作者為現任國小校長)
這段話的主旨是
這篇文章主要在討論分數制度,也探討了現在台灣考試制度並與其他國家(法國、芬蘭)做比較,而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是否有必要將分數當成最重要的標準,過多的考試是否有必要,也都是作者想要討論的焦點。
它的理由是
作者在文中提到法國的兒童心理專家的想法和他們提出的主張,也提及法國及荷蘭已經改變制度的例子,台灣學童在這種分數制度下受到的壓力,而國內也接連爆發幾則因學生分數太低而重考的事件,因此,作者認為改變制度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它的理由正確嗎?為什麼?
我認為理由正確,在生活中常常都能看到學生為了成績必須苦讀,在上了一天課後,還得在放學後趕著去補習,有些學生幾乎沒有休息的空間,甚至還經常發生有些學生因為學業壓力過重而自殺的慘劇。
我的想法是什麼?為什麼?
基本上我並沒有完全認同作者的看法,因為第一.作者並未考慮到台灣實施分數制度已久,而許多學校的錄取標準也都以分數做為參考依據,在學科上的表現最直接呈現就是分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分數制度有可能會造成學生混亂。第二.如果取消分數制度,那麼學生的表現將沒有一定的衡量標準,老師敘述的評語並不一定具有同樣的標準,因評語是以老師的主觀為標準,但老師不一定能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會造成學生取得成績無法和表現對等。第三.就算在中小學時期將分數制度取消,但到了更高階的學習領域例如高中、大學或是研究所等,依舊會遇到分數的問題,學生在中小學時沒有分數,到時候,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在學習上的不適應。但是我贊同作者要減輕學生負擔的理論,在目前,台灣學生的生活重心幾乎都擺在課業上,沒有時間去體驗其他事物,而課堂上所教的,幾乎都只是為了能讓學生應付考試,很少顧及到生活應用方面,學生也只是為了考試而讀,這樣的學習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改變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改變制度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可行性與公平性的問題,我認為可以把分數制度留下,但改變呈現的方式,例如,可以效法歐美國家,將分數改為以如A、B、C這種等第方式表現,讓學生能知道自己的表現大概落在哪一個範圍,學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地方該加強,也不會造成學生過度的比較。學生時期應該是人一生中擁有最美好記憶的時期,但近年來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學生的生活,幾乎只有讀書,而讀書的目的也只為了考試,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絲毫沒有任何樂趣,因此考試制度的改革是勢在必行,但是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需要有完整的規劃,才不會反而造成學生額外的負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