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6-05 23:00:38

筆記第十五周

筆記第十五周
產業概說
一.產業:農牧業--
各種經濟活動中,直接取自天然資源或將天然資源加以培育利用者,稱為第一級產業,是各級產業的基礎。
1.採集-
原始採集活動,係指依四季循環不斷移動,以漁獵和採集食物為生的經濟活動。
2.游牧-
游牧是人類自採集進步到食物生產最早的經濟活動,牧民為適應環境,必需驅趕牲畜做季節性的空間移動。如隨著降雨區的變化,水平移動的逐水草而居:在雨量較多的年份,移牧範圍較小,若水草不足,則需遠徙;但若游牧區雨期不定,則移牧路線只有趨暖避寒。此外,亦有順應山地氣候特性而垂直移動的山牧季移。
3. 游耕-
長年的烈日暴雨將造成土壤表土流失,及養分因淋溶作用而喪失,故需不斷遷徙耕地的游耕,成為適應熱帶環境的耕作方式,是一種極度粗放的耕作方式。由於地力極易枯竭,故每隔一段時間,村民需另闢新耕地,以維持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因此,這種耕作方式需要極大的土地以供少數的農民使用,否則土地休養生息時間不足,會降低土地生產力。
4.傳統集約自給農業 -
農民只有透過投注最多的勞力、精細的土地利用及終年的辛勞才足以維持生計,若有剩餘再運到市場出售。
二.非自給性農牧業與主要作物--
由於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影響,從事第二、三級產業的人口大量集中都市,人們不再自行生產農牧產品,故非自給性農牧業開始興起。
1.放牧業-
由於放牧地區人口稀少,而牲口數量龐大,故多採科學化的飼養及定居圈牧的方式,將牲畜限制在籬笆內,按畫定的路線和範圍輪流吃草,不但可節省人力,也可不間斷的維持草料的供應。
2.混合農業-
農場兼營作物種植和牲畜飼養者稱為混合農業。所生產的作物除了供應農家自用或進入市場外,並用以飼養牲畜外賣。 其最大的特徵除農牧兼營外就是輪耕。
3.酪農業-
農民在狹小的土地上種植牧草或飼料作物,飼養乳牛提供鮮乳或乳製品,以供應都市居民大量需求者,稱為酪農業。
4.地中海型農業-
傳統上一方面從事穀物種植,冬季時種小麥、蔬菜,夏季時種耐旱作物,或者休耕以維持地力和水分;另一方面從事畜牧活動,如在休耕地上放牧或飼養乳牛;或夏季因山上雨量較平地多,氣溫較低、蒸發量較少,牧草較豐茂,農民亦會驅畜上山,從事山牧季移。
5.商業性穀物農業-
地廣人稀的溫帶草原區,純粹栽培穀物出售者,稱為商業性穀物農業。
三.農業區位和農業問題--
1.農業區位-
各種農業活動均有其適宜的地區,稱為農業區位。農業區位主要受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的影響。 自然環境是限制農業活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沃度等。 即使是自然環境相同,各地仍會發展出不同的農業活動,此即受到人文因素的影響。重要的人文因素如下:
(1)歷史文化-
如以肉乳生產為主的酪農業及放牧業,主要分布於歐、美、紐、澳等西方文化影響區;相對的,對不習肉乳食品或有宗教避諱的亞洲國家而言,便較不普遍。
(2)市場距離-
一般而言距市場愈近,農民會從事投資高或較費工但利潤較高的農業活動,距市場遠則從事投資或照顧較少的活動市場距離的遠近會影響農民的獲利高低
(3)技術發展-
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農業活動的區位。交通技術的改進更是大幅改變了地表農業活動的分布。
2.農業問題-
農業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產業,極易受環境變化而遭受損失;而人類對自然環境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會造成農業環境的惡化。
四.產業:漁、 林、 礦業--
1.林業與森林的種類-
林木的用途因林木的種類而不同。
2.世界林木的採伐-
全球的林木需求量,以美、日、西歐等工業國家為最大,東南亞各國也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大量開採當地的熱帶雨林。
3.台灣的林業-
臺灣氣候溫暖溼潤,林地面積約占全島2/3。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