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9 20:54:01

第十四週-note.

課程重點:都市概說
I. 認識聚落
*早期聚落多以易得水源之處為優先考量。因過去居民多以農業為生,臨河除了易得水外,更可兼有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利,基本的生活條件豐富。
→優點:漁業、挑水、洗衣服、玩水解暑、運河
→缺點:溺水、水災、潮濕(蚊蟲多)、不乾淨的水源(汙染)、氾濫
*聚落會因時間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Ex.鹿港因河口港機能的興衰所產生的變化、都市的擴張(田地→聚落)、小林村被淹沒、高雄鹽埕區的沒落
*聚落最普遍的分法:1. 鄉村聚落 2. 都市聚落
→可以從景觀、人口規模、經濟型態、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等概念入手。
II. 鄉村聚落
*傳統民宅的特色-傳統民宅的興建在財力、物力上都較有限;在結構、配置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在材料使用上多就地取材。
*傳統民宅的功能-不僅是鄉民居住的場所,也能提供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
*鄉村聚落通常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微田地等單位共同組成,但組成方式或規模卻各地都不同。
*都市中工商部門就業機會與薪資的增多,相對於從事農業的艱辛與收入的低落,使得年輕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鄉村社會也逐漸走入人口老化與產業衰退的階段。
III. 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由鄉村轉變為都市的條件: 擁有較大的腹地和附近糧產較豐富等條件外,最大的共通點幾乎都是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此外,政治地位的提升,也常使聚落發展愈速,成為區域中心。
*都市化-工業與商業活動聚集吸引大量人口集中,使都市的數量及規模不斷增加;嘟是大量增加的人口,除了都市本身的自然成長外,最主要還是來自鄉村人口的移入。這種人口移往都市的過程,即稱為「都市化」。
Ex.高雄、台北
課程重點:都市概說(二)
i. 都市的特性
*都市機能的判定:一都市的就業人口,若從是某種行業者數較多,則可是該種行為為此都市的主要機能。
*影響都市內部的土地利用方式:
1. 自然環境
2. 歷史過程
3. 政府政策
4. 經濟利益的支配
5. 社會與文化價值觀
Ex.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和文教區
*都市土地利用模式-其分布型態大致可歸納為同心圓、扇形與多核心三種結構模式。
*都市的等級-提供一般商品及服務的城鎮市街數量多,提供較高級商品及服務的大都市則少,於是形成了人口數量及服務機能高低均不相同的聚落階層。如鄉、鎮、都市及大都市,這種嘟是大小分布的法則,就是「中地理論」。
!!都市大→服務多!!
ii. 都市問題
*都市問題的成因-大部分的問題,源於人口增加的太快,容納的數量太多。
*都市的大問題!!!!
1. 交通擁擠→飆車
2. 空氣品質不佳
3. 郊區化現象
4. 生活空間嚴重缺乏
5. 噪音干擾
iii. 都市計畫與地方生活圈
*都市計畫-一般是指現有都市 ,為了促進其機能所訂下的實施方案。
*早在民國64年台北市的都市計畫中,已有捷運系統的規劃,但卻直到76年才成立捷運機構專職負責,動工時不僅交通已嚴重惡化,且須付出更高的工程與社會成本,都市所蒙受的損失難以估計;台灣得其他都市都應改以引為鑑。
*地方生活圈-每一個家庭或個人,都可在一適當區域內,獲得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