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大學W-Portfolio

2012-05-23 20:52:31

5/23第十四週地理筆記

第一節

課程重點:都市概說 (一)

重點一:認識聚落

一.早期聚落常位於水源處的原因為何:因過去居民多農業為生,臨河除了易得水源外,更兼有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利,基本生活資源較豐富。

二.試舉例說明聚落位在河邊的五個好處與五個缺點: 優:取水容易、河運便利、平疇沃野、日常清潔、產業發展。 缺:河水氾濫、水源汙染、容易溺水、地方潮濕、蚊蟲滋生。

三.是舉例說明聚落隨時間改變而化的例子五個:鹿港、小林村、高雄鹽埕區、口湖、台北

四.聚落區隔的判定因素有那幾個:景觀、人口規模、經濟型態、價值觀或生活方式。

重點二:鄉村聚落

一.傳統民宅的特色:興建在財力、物力與人力上都較有限;在結構、配置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在材料使用上多就地取材。與所在的環境較能融合,是一種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人文產物。

二.傳統民宅的功能:鄉民住所、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

三.構成聚落的單位: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圍田地等組成。

四.聚落集的型態鄉村社會老化與衰退的原因:工業化的腳步愈近,都市中工商部門就業機會與薪資增多,相對於農業的艱辛與收入低落,使年輕人大量外移。

重點三: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一.由鄉村聚落轉變成都市的條件:擁有較大的腹地、附近糧產豐富、政治地位提升。

二.試解釋「都市化」:因工業與商業活動聚集而吸引大量人口集中,使都市的數量及規模不斷增加。都市人口增長,除了本身的自然成長以及鄉村人口的移入。也就是人口移往都市的過程。

第二節

課程重點:都市概說(二)

重點一:都市的特性

一.都市機能的判定為何:必須依據就業結構資料;一般來說,都市的就業人口,若從事某行業者人數較多,則視為此都市的主要機能。

二.影響都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因素有那些:自然環境、歷史過程、政府政策、經濟利益還有社會與文化價值觀。
三.試述如何用「中地理論」來判斷都市的等級:提供一般商品及服務的鄉鎮市區數量多,反之,提供較高級的商品及服務的大都市則少,形成了人口數量及服務機能高低均不相同的聚落階層,如鄉、鎮、都市及大都市,也就是都市大小分布的法則。

重點二:都市問題
一.都市問題的成因:因為快速發展,導致生活環境的惡化。而大量鄉村人民的移入,也使都市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
二.試舉出都市的大問題五個:交通擁擠、環境髒亂、空氣汙染、生存空間小、治安敗壞。
重點三:都市計畫與地方生活圈
一.都市計畫的定義:只限有都市,為了促進其機能所訂下的實施方案。
二.台北市都市計畫的問題:早在民國64年已有捷運系統的規劃,卻拖到民國76年才動工,那時不僅交通惡化,且必須付出更高的工程與社會成本,損失難以估計。
三.地方生活圈的定義:每一個家庭或個人,都可以在一是當區域內,獲得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醫療和娛樂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

評論(0)

發表評論